明暗之间:鲁迅传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明暗之间:鲁迅传 明暗之间:鲁迅传精美图片](https://img3m1.ddimg.cn/89/27/29549411-1_h_4.jpg)
明暗之间:鲁迅传电子书下载地址
寄语:
纪念鲁迅诞辰140周年|日本鲁迅研究权威传记,追随大先生遍历两国九城,深入时代解读作品,将鲁迅还原为人。
内容简介:
本书为日本鲁迅研究的集大成者丸尾常喜面向大众读者撰写的鲁迅全传,以具体生活场景揭示文学作品的诞生秘密。作者语言风格明白晓畅,描绘出鲁迅面对原生家庭的束缚、留学生活的寂寞、职业生涯的苦闷、朋友的离世、兄弟的反目、包办婚姻与真切爱情的纠结时,所拥有活生生的软弱和痛苦,以及克服这些痛苦后展现出的伟大、坚毅。
全书分为9章,时间跨度从鲁迅出生一直到去世,以鲁迅生活过的城市(绍兴—南京—日本—杭州、绍兴—北京—厦门、广州—上海)为线索。作者通过叙述鲁迅生活场景的变迁以及随着变迁遭遇的时代事件,讨论这些时代事件如何改变了鲁迅的内心、催生了名作(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野草》《两地书》)。
书籍目录:
一.序章/1
二.绍兴/13
1.故乡/15
2.家族/19
3.读书/26
4.变故与没落/34
三.南京/41
1.“洋务”之学/43
2.“变法”之风/47
四.日本/57
1.思想的熔炉/59
2.仙台与医学/68
3.结婚/79
4.《新生》/88
五.杭州、绍兴/103
1.归国者/105
2.辛亥革命/113
六.北京之一/119
1.“辛亥”之死/121
2.《新青年》/131
3.《狂人日记》/140
4.《故乡》前后/154
5.《阿Q正传》/164
七.北京之二/177
1.《彷徨》/179
2.1925年/187
3.“三一八”事件/205
八.厦门、广州/215
1.孤岛/217
2.革命的策源地/227
九.上海/239
1.“且介”文学/241
2.死/258
后记/264
作者介绍:
作者丸尾常喜(1937—2008):生于日本九州熊本县,毕业于东京大学文学部,曾在大阪市立大学师从鲁迅的及门弟子增田涉攻读中国文学专业硕士课程。历任北海道大学助教授,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与文学部教授、大东文化大学教授、东洋文库研究员等。著作有《“人”与“鬼”的纠葛:鲁迅小说论析》《鲁迅〈野草〉研究》等,译著有《鲁迅全集》第2卷《彷徨》《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等。丸尾常喜是日本战后第二代鲁迅研究者,也被誉为日本战后鲁迅研究的集大成者,开辟出了与竹内好完全不同的、崭新的研究。他对鲁迅的研究,被誉为竹内好“竹内鲁迅”、丸山升“丸山鲁迅”之后的“丸尾鲁迅”。
译者陈青庆:现就职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鲁迅文学院第三十五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翻译家班)学员。近年来主要从事中日文学比较研究与日本文学翻译实践,译有《揪芽打仔》《别人的脚》《岛中之海》《……然后再度记下文字时》等日本文学作品。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暴君治下的臣民,大抵比暴君更暴。……暴君的臣民,只愿暴政暴在他人的头上,他却看着高兴,拿“残酷”做娱乐,拿“他人的苦”做赏玩,做慰安。自己的本领只是“幸免”。从“幸免”里又选出牺牲,供给暴君治下的臣民的渴血的欲望,但谁也不明白。死的说着“阿呀”,活的高兴着。
此外,胡适门下的历史学者顾颉刚不断通过人事操作巩固自身派系的行为,也令人难以忍受。
同人之中,高长虹的才能得到鲁迅的爱惜,换言之他是最受鲁迅瞩目的人物。据说鲁迅曾在校阅他的稿件时吐血。
高长虹单恋许广平,他进出鲁迅的家并非为了杂志,而是为了“月儿”。而且鲁迅在北京时,他没有表现任何敌对态度,但鲁迅去了厦门后,他便恶语相向。
在仙台的幻灯片中,鲁迅看到了同胞们麻木不仁的冷漠世界,而在先觉者的这种生存方式与呼声之中,鲁迅找到了打破这个世界的力量。
在宣扬以“爱”代替“恩”的同时,鲁迅不得不承受自己身边没有“爱”的悲哀。这篇文章表明了鲁迅的思想立场——一方面避免与朱安之间没有爱情的结合,一方面要保障她的生活,同时不寻求爱人,通过相当于一辈子独身的生活,尽心竭力地建设一个后来者不必品尝同样痛苦的社会。这种从婚姻中发现个人罪孽与耻辱的体验,使鲁迅选择了一种基本态度——将世代笼罩在他们身上的黑暗遏止在自己这一代,让自己成为未来“新人”的“牺牲”。
其它内容:
编辑推荐
◆大师小书,日本鲁迅研究界权威学者面向大众撰写的鲁迅全传,明白晓畅,感情真挚 ◆沉浸式跟随鲁迅脚步走过两国九城,体味时代氛围,细致展现动荡年代的文人处境 ◆深刻分析鲁迅名作诞生的客观背景与主观心境,揭示创作背后的炽烈情感 ◆ 不仅瞩目伟大的写作者鲁迅,也观照普通的生活者鲁迅,还原一个立体而真实的斗士形象,弥补阅读鲁迅的先验盲点
书摘插图
鲁迅写过一句话,“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做会朽的腐草”(《近代世界短篇小说集》,1929)。
如今回想鲁迅的一生,脑海中浮现的便是这句话。这短短的一句中包含了一种生存方式。我想要阐述的,也正是这句话呈现的生存方式的具体内涵。换言之,在思考鲁迅的人生时有几个可以被料想到的视角,而我试图思考的立足点是:作为一个将过渡性中间物视为自身命运并加以承担的人,他是如何在仅此一回的生命中活下去的。——摘自《序章》
鲁迅六岁时开始在家塾读书。他的位老师是同族的叔祖(与祖父同辈的长辈叫做伯祖或叔祖)周兆蓝(号玉田),也是一名秀才。课本采用的是以押韵四字句写成的历史入门读物《鉴略》。之所以选择《鉴略》,而非一般作为启蒙读物的《千字文》或《百家姓》。这是祖父周介甫的意思,他认为对历史的大致了解有其用武之地。对于孙子们的教育,祖父周介甫有自己独树一帜的见解,他鼓励孩子们阅读当时被视为非正统文学的《西游记》。他的课程安排是先通过通俗易懂、能激发兴趣的读物培养孩子的读书习惯,然后再进入《诗经》的学习。周玉田是一个胖乎乎的和蔼老人,喜欢种树养花。不仅如此,他还是家族里的藏书家。在他那里,鲁迅读到了三国时吴国的陆玑所作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和清朝陈淏子的《花镜》,前者是一本对《诗经》中的动植物进行注解的书籍,后者则讲解了花木的栽培方法。鲁迅喜欢带插图的《花镜》。在周玉田的影响下,鲁迅也喜欢上花木培育,不久便开始在自己亲手制作的盆栽上贴上竹制名牌,甚至还做了观察记录。在鲁迅旧时收藏的《花镜》中,留存着他晚年写的一些批注。在“山踯躅,俗名映山红……以羊粪为肥。若欲移植家园,须以本山土壅始活”一处,鲁迅批注道:“按,花性不宜多浇,即不以本山土栽亦活。”——摘自《绍兴》
辛亥革命后的变迁令鲁迅认识到,自己绝不是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这种日复一日长大、如毒蛇一般缠住自己灵魂、挥 之不去的感情,鲁迅将其命名为“寂寞”。话说起来,自《新生》 流产、《域外小说集》的销售惨淡以后,这种感情便萦绕在他心中,逐渐长大,终成寂寞。“凡有一人的主张,得了赞和,是促其前进的,得了反对,是促其奋斗的,独有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 并无反应,既非赞同,也无反对,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 措手的了,这是怎样的悲哀呵……”(同上)“寂寞”之名,正是对这种悲哀的确认。
这种寂寞过于令人痛苦,因此鲁迅不得不尝试用各种方法麻痹自己的灵魂。于是,他埋首于古籍的辑录、校勘,金石文、画 像石、砖画拓本的收集、誊抄,佛教经典的研究。以佛教经典的 研究为例,鲁迅由此了解了中国儒释道三教合一的真实状况,即 佛教与道教融合产生了中国独特的生死观,而这种生死观又从根本上支撑着儒教追求的礼教秩序。这些工作的意义非常重大,它 不仅进一步为鲁迅的小说史研究提供了各式各样的关键材料,还 成为鲁迅探究“国民性”,从事思想史、文学史、文字史研究的宝 贵基石。不过,对当时的鲁迅而言,这些工作首先是为了蒙蔽袁世凯耳目的韬晦之策,也是医治失望与寂寞的药酒。——摘自《北京之一》
所谓“人吃人”是一种象征。或许只要人世间牺牲他人、损 人利己的现象继续存在,那么它作为一种普遍的象征就不会丧失 生命力。不过,不容忽视的是,中国的“吃人”有许多是活生生 的真实例子。相传春秋时代,宋国的都城被楚国大军围困,城内民众为饥饿所苦,于是易子而食。同样是在春秋时代,齐桓公说 自己“惟蒸婴儿之未尝”,于是他的厨师易牙便蒸了自己的孩子 献给齐桓公。这两个例子在《狂人日记》中均有提及,分别见于 《春秋左氏传》和《管子》。在其后的史书上,这类记载也屡见不鲜。不仅如此,自从唐朝的陈藏器在他的《本草拾遗》中加了人 肉作为药材,便开始出现“割股”的举动——割下自己大腿上的 肉作为药材让患病的父母食用,历代朝廷还将其视为孝顺的表现 而加以表彰。这是一种顽固的陋习,甚至在 1915 年的报纸上,还 能看到女儿为病重的母亲献出自己的大腿肉,结果母亲病情突然恶化的新闻报道。对鲁迅而言,徐锡麟的心脏被恩铭手下的士兵 吃掉,是一件他无法忘却的事情。
这部作品发表时的意图,正如鲁迅后来所说,是“暴露家族 制度和礼教的弊害”(《〈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1935)。 对当时的读者而言,这一意图几乎是显而易见的。在《新青年》 杂志上积极开展儒教批判的吴虞读过《狂人日记》后,写了一篇 《吃人与礼教》(1919),从史书上择取了各种“吃人”的记载,指 出“吃人者”几乎都是“礼教”的捍卫者。吴虞试图用历史事实 证明,那些喜欢满口“仁义道德”的人们才是容易“吃人”的人。 尽管吴虞的评论无视了“吃人”的象征意义,略显粗暴,但是凌 驾于每个人意志之上的“人吃人”的场景,是鲁迅对旧中国社会 的整体印象,与“家族制度”和“礼教”(“名教”)在这个社会上 具有的整体意义彼此呼应。——摘自《北京之一》
自己有妻子,虽说只是名义上的,而且自己已经四十五岁,而许广平比自己小十七岁, 还是自己的学生。若选择与许广平结婚,二人容易在持续的斗争中受到社会上的各种攻击,也可以预料生活上的困难,而且他不 忍许广平牺牲、受辱。这些大抵是鲁迅对于第三个选择的担忧。 许广平对此的回答没有任何犹豫。她对鲁迅说:“你的痛苦是 在为旧社会而牺牲了自己。旧社会留给你苦痛的遗产(指他与朱 安的婚姻),你一面反对这遗产,一面又不敢舍弃这遗产,恐怕一旦摆脱,在旧社会里就难以存身,于是只有甘心做一世农奴,死 守这遗产……但我们也是人,谁也没有逼我们独来吃苦的权利, 我们也没有必须受苦的义务的,得一日尽人事,求生活,即努力做去就是了。”(《两地书》八二)这是出色的爱的宣言。
然而,不愿牺牲许广平的顾虑牢牢地束缚着鲁迅。倘若没有某种契机,他就无法前进。终成为这一契机的,是高长虹刊载于《狂飙》杂志上的诗歌《给——》。“我在天涯行走,太阳是我的朋友。月儿我交给他了,带她向夜归去。夜是阴冷黑暗,他嫉 妒那太阳,太阳丢开他走了,从此再未相见。”高长虹单恋许广 平,他进出鲁迅的家并非为了杂志,而是为了“月儿”。而且鲁迅 在北京时,他没有表现任何敌对态度,但鲁迅去了厦门后,他便恶语相向。一想到这些,鲁迅就异常愤怒,但同时感觉抑制内心 情感翻涌的盖子被揭开了,获得了一种解放感。这件事可说是一 个微不足道的意外契机,但鲁迅对可能“牺牲”一位女性的担忧 是如此强烈,以至于假如没有这种契机,他便无法解脱。——摘自《厦门、广州》
媒体评论
读丸尾先生的书有一种亲切感,他的鲁迅研究专著给人以思路、观点、方法上的启示,而这本《明暗之间——鲁迅传》则是面向大众写作的,简洁描绘了鲁迅的生平与文学,也深入触达了鲁迅的思维结构和精神世界。我们在进行鲁迅研究的时候,或多或少会有“神话鲁迅”的包袱,而外国学者没有这样的包袱。鲁迅是需要隔开一定的距离去看他的,丸尾先生的这本传记,提供了你我中间的鲁迅这个伟大“普通人”的心灵肖像。——钱理群(北京大学中文系资深教授)
每个热爱鲁迅的人,心里都有自己的鲁迅。鲁迅活在人们心中,就意味着他有无数个分身。丸尾心中的鲁迅拥有什么样的特征?他与你心目中的鲁迅有哪些不同?这位日本鲁迅研究的重要学者,拉近了我们与鲁迅的距离。我相信,在这本鲁迅传里,你将与一位有些陌生的鲁迅相遇,而在相遇之后,你对鲁迅的理解将会有所加深;同时,你也会结识一位温厚的异国长者,借助他的眼光,进入我们的一段历史。——孙歌(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特聘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本书原版乃是一本面向日本大众普及中国思想人物的传记。
丸尾常喜先生一生致力于鲁迅研究,留下了“丸尾鲁迅”的美誉。他紧贴大历史深度阐发鲁迅文学的思想意蕴,从社会史和民俗视角瞭望小说世界的奥妙,关注历史中人的命运,由此得以照见深深浸透在中国民间土俗世界里的鲁迅之存在。他的观察方法和研究姿态独树一帜而备受中日两国学界赞誉。
本书虽为作者的早年著作,但一样体现了上述风格。以鲁迅的历史中间物意识和寂寞而呐喊反抗的精神为主线,基于确凿详实的传记资料,用简约内敛的文字镂刻鲁迅的文学生涯,实乃一本出自专家之手而足可信赖的普及读物。——赵京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授,中国鲁迅研究会副会长)
无论彷徨于明暗之间,或者往复在鲜花和腐土,丸尾常喜先生笔下的鲁迅虽然“仿佛心里有鬼似的”,不时“惟黑暗与虚无乃是实有”,但“地火”依然在运行,“夜正长,路也正长”,他的心终还是指向了“无穷的远方”和“无数的人们”。——罗岗(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前言
【序章】
鲁迅写过一句话,“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做会朽的腐 草”(《近代世界短篇小说集》,1929)。
如今回想鲁迅的一生,脑海中浮现的便是这句话。这短短的一句中包含了一种生存方式。我想要阐述的,也正是这句话呈现的生存方式的具体内涵。换言之,在思考鲁迅的人生时有几个可以被料想到的视角,而我试图思考的立足点是:作为一个将过渡性中间物视为自身命运并加以承担的人,他是如何在仅此一回的生命中活下去的。
我们人类的历史,会出现一种正如其字面意义那样可被称为 “过渡期”的时代。在长达三千年的时间里,位于亚洲东部、幅员辽阔的中国一直以周边各国难以匹敌的文化为傲。然而,19世纪中叶的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在西欧的冲击下动摇、苦闷、摸索,这一长达百年的激荡历史或许正是这种过渡期的典型代表。 出生于1881年、逝世于1936年的鲁迅,恰恰生活在这段过渡期当中。在鲁迅的一生中,与其说他常常不得不意识到自己是一种过渡性的中间物,不如说他主动背负了自己作为中间物的命运而活着。
作为一名文学家,鲁迅有意识地开始创作是在他迎来二十六岁的 1907 年(明治四十年),当时他正在东京留学。鲁迅这一时 期的代表作是《摩罗诗力说》(1907),这篇评论次向中国系 统地介绍了八位欧洲浪漫派诗人的诗作及生平。在文章的末尾, 鲁迅谈到了花的意象。
俄文人凯罗连珂(V. Korolenko)作《末光》一书,有记老人教童子读书于鲜卑者,曰,书中述樱花黄鸟,而鲜卑 沍寒,不有此也。翁则解之曰,此鸟即止于樱木,引吭为好 音者耳。少年乃沉思。然夫,少年处萧条之中,即不诚闻其好音,亦当得先觉之诠解;而先觉之声,乃又不来破中 国之萧条也。然则吾人,其亦沉思而已夫,其亦惟沉思而已夫!
《后的光芒》是柯罗连科根据自己流放时期的经历写成的 《西伯利亚故事》中的一篇,描绘了一个流放者家庭的生活。正如 “山萧条而无兽兮,野寂漠其无人”(《楚辞·远游》)的诗句所咏, “萧条”与“寂漠”2 都表示毫无生机的荒芜景象带来的凄凉感觉。在鲁迅的作品中,“寂漠”一词频频出现。尽管寂寞是潜藏在鲁迅 早期作品中的底色,但此处青年鲁迅为了冲破当时重重封闭的中 国而寻求新声和光明时的寂寞与渴望,与那少年身在荒凉的西伯 利亚,思念着素未见闻的樱花和鸟鸣时的身影重叠,令读者深思。紧接着在《破恶声论》(1908)中,鲁迅阐述了他对新声和光明的希望。
“吾未绝大冀于方来,则思聆知者之心声而相观其内曜。内曜 者,破黮暗者也;心声者,离伪诈者也。人群有是,乃如雷霆发 于孟春,而百卉为之萌动,曙色东作,深夜逝矣。”“心声”意为 精神的呼声,“内曜”是指精神发出的光芒。“心声”“内曜”这简洁有力四个字,是当时的鲁迅对文学根本的定义。而“百卉为 之萌动”的季节,则是他心中描画的冲破寂寞之后的光景。然而, 他们在东京的文学运动早早夭折。满怀悲伤的鲁迅选择回国。在 其后将近十年里,除了辛亥革命(1911)前后发表的几篇文章外, 鲁迅一直处于沉寂。而打破这一沉寂的,是 1918 年他以“鲁迅” 之名写下的篇小说《狂人日记》。在写给日本人青木正儿的书 信(1920 年 12 月 4 日)中,鲁迅留下了一段直接谈及《狂人日记》写作动机的话语。自 1917 年起,身在日本的青木正儿就非常 关注中国的“文学革命”,其发表于 1920 年的《将胡适漩在中心 的文学革命》详细论述了中国新文学诞生初期的文学创作,是一篇值得纪念的评论文章。青木正儿将登载这篇文章的《支那学》 杂志赠与鲁迅,鲁迅的信是对此的感谢函。他在信中也谈到了歌与花的意象。
我写的小说是极幼稚的,只是为本国如凛冬一般既无歌唱,亦无鲜花而悲伤,是为冲破这寂寞而写的……
为了冲破当时中国如凛冬一般既无歌唱亦无鲜花的寂寞,鲁迅以这篇《狂人日记》为开端,不断写作直至去世。
鲁迅留下的著作、翻译多达 700 余万字。在此先将其列举如下(括号内时间为出版年份,* 号表示逝世后出版):
(一)小说集三种,《呐喊》(1923)、《彷徨》(1926)、《故事新 编》(1936);
(二)散文诗集一种,《野草》(1927);
(三)回忆文集一种,《朝花夕拾》(1928);
(四)评论、 杂文集 16 种,《热 风 》(1925)、《华盖集》(1926)、《华盖集续编》《坟》(1927)、《而已集》(1928)、《三闲 集》《二心集》(1932)、《伪自由书》(1933)、《南腔北调集》《准风 月谈》(1934)、《集外集》(1935)、《花边文学》(1936)、《且介亭 杂文 *》《且介亭杂文二集 *》《且介亭杂文末编 *》(1937)、《集外 集拾遗 *》(1938);
(五)诗 70 余首;
(六)辑录、校勘古籍十余种,《唐宋传奇集(上·下)》 (1927—1928)、《嵇康集 *》《古小说钩沉 *》(1938),等等;
(七)学术著作两种,《中国小说史略(上·下)》(1923— 1924)、《汉文学史纲要 *》(1938);
(八)翻译 33 册;
(九)书信集一种,《两地书》(1933,与许广平的往来书 信集)。
在被公认为过渡期或启蒙期的时代里,总是会诞生一些堪称 “巨人”的人物。一般来说,这些巨人关注的并不局限于某个狭窄 的特定领域,而是指向整个社会与历史。鲁迅亦是如此。鲁迅的 评论和杂文主题涉及文艺、美术、思想、历史、民俗、自然科学、社会、时事等多个方面。翻译是鲁迅年轻时起就为重视的工作。 通过他的译笔,14 个国家、近百位作家的作品被介绍到中国,体 裁涉及小说、童话、散文、文艺理论、美术史论,甚至还有《药 用植物》这类科学书籍。晚年的鲁迅还曾计划翻译法布尔的《昆 虫记》。鲁迅主编或参与编辑的杂志共有 20 多种。不仅如此,他 还是中国美术界成果丰富的木刻(版画)运动的理论指导者。
鲁迅逝世后,名为《鲁迅全集》的著作集曾分别于 1938、1958、1973、1981 年四度出版。 1973 年中国正处于“文化大革 命”时期,尽管这一年出版的《鲁迅全集》不过是 1938 年版的重 印,但也是出于当时的需求。无论如何,全集能在其去世后的45年里四度出版,没有什么比这更能说明鲁迅在中国的地位。尤其 是 1981 年为纪念鲁迅诞辰一百周年而发行的版《鲁迅全集》 (全 16 卷),不但收录了上述著作列表中除(六)(八)之外的所 有作品[仅将(六)(八)中作品的序、跋汇编为其中一卷],还增加了鲁迅 1912 至 1936 年(缺 1922 年)的日记及 1456 封书信。 包括书信、日记在内,所有鲁迅作品中合共添加了 2.3 万条注释, 完成这项工作需要耗时大约十年。鲁迅的文章旁征博引,涵盖古 今中外,而且措辞大多带有文言色彩,让年轻一代对鲁迅的作品 敬而远之。其中涉及的人物、团体、历史事件、出版物、引用句 子的典故、已成为过去的风俗习惯,但对这些内容加上注解后, 只要读者肯花些工夫,或许就可以轻松地走入作品并与其共同 思考。
在论争文章中大量引用对手的话是鲁迅作品的一大特色。这 也是鲁迅本人在晚年的杂文集中尝试的做法。曾受过鲁迅亲自教 导的增田涉写道,“他将自己的人生意义寄托于写作以及将作品呈 现给世界”,“他对所写的文章,并非经选择后再出版,而是将所 写的一切原封不动、一字不落地投向世间”(《鲁迅的印象》)。鲁 迅就是这样一位文学家。如将版的《鲁迅全集》、1958 年出 版的《鲁迅译文集》,以及上述列表(六)中的作品结合在一起, 10 明暗之间:鲁迅传 我们就能接近鲁迅创作生涯的全貌。此外,由于很多人都写过关 于鲁迅的回忆文章,我们能够从中了解鲁迅的生活方式及其生活 的时代。
《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滥觞之作。青木正儿在上文提 及的论文中评论了《狂人日记》,认为“鲁迅在小说方面是一位颇 具前途的作家”。这部小说的日译版在文库本中的篇幅不足 20 页,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问世所呈现的划时代意义已变得愈发显著。鲁迅的代表作《阿 Q 正传》已被翻译成 40多个国家的 60 多种语言,它与鲁迅的名字一同在世界文学中占据着不可动摇的地位。他的《中国小说史略》是一部为中国现代小说研究开辟道路的学术著作,作为一部基于独创性历史观和实证性研究的通史,时至今日仍未被全面超越。
不过,鲁迅的著作无一不是在背负生活重担的情形下写成的。 面对剧烈动荡的历史洪流,他并没有选择逃避,而是在旋涡中颠 簸辗转地不断创作。因此他的小说都是短篇作品,曾在心里构思 的几部长篇小说均未能实现。中国文学史的写作计划终未成型, 毕生难以割舍的中国字体史终也未能问世。他的文章中大约有 三分之二被他自称是杂文、杂感的时事评论所占据。为此,甚至常有人揶揄他是“杂文专家”。
也有人劝我不要做这样的短评。那好意,我是很感激的, 而且也并非不知道创作之可贵。然而要做这样的东西的时 候,恐怕也还要做这样的东西,我以为如果艺术之宫里有这 么麻烦的禁令,倒不如不进去;还是站在沙漠上,看看飞沙走石,乐则大笑,悲则大叫,愤则大骂,即使被沙砾打得遍身粗糙,头破血流,而时时抚摩自己的凝血,觉得若有花纹, 也未必不及跟着中国的文士们去陪莎士比亚吃黄油面包之有趣。
这是杂文集《华盖集》(1925)题记中的一段话,该书具有强 烈的论争性。中国北方有一种现象名为“沙尘”——风将地上的 沙砾卷起,形成遮蔽天空的沙尘。鲁迅爱惜这些杂文,将其唤作 自己摸爬辗转于“沙尘”中、被飞沙走石击打而流血的“伤痕”。 20 世纪 20 年代中期,鲁迅将自己写于“彷徨”时期的散文诗集 《野草》中的诸篇文章,称为“地狱边沿的惨白色小花”(《〈野草〉 英文译本序》,1931)。与《野草》几乎同时期编纂的评论集,被他取名为《坟》。
鲁迅认为自己的文章不可能是盛开的蔷薇,也不是香气浓的兰花。而他甘愿忍受这种命运。为了让中国这片大地有朝一日 能够迎来百花齐放的季节,他宁可选择成为泥土。而要化为肥沃 的泥土,就必须首先变成腐朽的杂草,这便是本文开头的那一句。
【后记】
鲁迅逝世于 1936 年 10 月,翌年(1937)7 月中日战争全面爆发。那篇用日语写成的文章《我要骗人》中的“血的预感”,被不幸言中了。
说来也是我马虎,此次写作之前,我一直觉得鲁迅生活的时 代与我生活的时代多少有些重合。然而,中日战争全面爆发的那 一年我才出生,所以其实毫无重合之处。按我的记忆所及,我第 一次接触的鲁迅作品是 1956 年出版的 12 卷本《鲁迅选集》(岩波 书店)。这是由增田涉、松枝茂夫、竹内好编译的版本,“新书开 本”丛书的黄色布面装帧令人喜爱,封面白纸上印刷着一幅幅黑 色的中国现代木刻画,给人清新、刚健的印象。朋友手头拮据, 后记 265 把这套书卖给了古书店。我不知为何买了回来,就这么放在身边。 之后遭逢水患,书虽然被水浸过,但如今仍在身边。不知是托了 这书的福还是遭了它的祸,我终学习了中国文学。我至今忘不 了自己升入中国文学科后购买 1958 年版十卷本《鲁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经历。当时在日本卖的中国书非常便宜, 现在贵了一些。这套书也遭了水患,除了当时从箱子里拿出的一 本,其余还能用,如今也留在身边。
因此,虽说那时还是个年轻人,但我从很久之前就开始读鲁 迅了。其间两年,我受教于已故的增田涉老师。成为大学教师后, 在大约七八年的时间里,我每年都会以某种方式和学生们一起阅 读鲁迅的作品。我还加入了一个名副其实的“鲁迅读书会”,在里 面读鲁迅的作品。尽管如此,受命承担此次写作,让我再次深感 自己的阅读是多么贫乏。若问是否能写出一部令鲁迅本人和各位 读者勉强满意的作品,说实话我感到诚惶诚恐,一时之间竟无从 下手。本书就是由这样一个不成熟的人写的。如今写完,我的感 觉依旧没有变化。在有限的时间里,虽然给周围的人添了麻烦, 但总算完成了写作,心里的一块石头姑且落了地。
我试着提醒自己这是一本通俗读物,所以不自觉地做了削减, 大幅简化了后一章“上海”的内容——正是在这一时期,鲁迅的文章显示出成熟的一面——这个关键时期在本书中显得非常仓 促,但也是因为我自己的研究未延伸至此。此外,我认为鲁迅的 思想到广州时期已经基本成型。或许是因为鲁迅度过了一个封闭 的青春,我感到他在广州时的确充满活力。他的这种活力或许在 本书中会显得过于张扬,所以我还是希望读者们能够亲自去阅读 鲁迅的作品。鲁迅作品的日译本已出版齐全,包括上文提到的 《鲁迅选集》、竹内好独译的六卷《鲁迅文集》(筑摩书房),以及 目前正在发行的新的全译本——20 卷《鲁迅全集》(学研)等。
本应以附注形式标明参考文献,但此次请允许我省略所有注解。本书得益于众多前辈和同行学者的研究成果,我在此表示感谢的同时,还想事先说明本书的特点,即作为大众读物,姑且做了上述处理。
后,本书的出版为编辑和印刷的各位着实增添了许多不便,在此表示歉意和诚挚的感谢。
书籍介绍
纪念鲁迅诞辰140周年|日本鲁迅研究权威传记,追随大先生遍历两国九城,深入时代解读作品,将鲁迅还原为人。
本书为日本鲁迅研究的集大成者丸尾常喜面向大众读者撰写的鲁迅全传,以具体生活场景揭示文学作品的诞生秘密。作者语言风格明白晓畅,描绘出鲁迅面对原生家庭的束缚、留学生活的寂寞、职业生涯的苦闷、朋友的离世、兄弟的反目、包办婚姻与真切爱情的纠结时,所拥有活生生的软弱和痛苦,以及克服这些痛苦后展现出的伟大、坚毅。
全书分为9章,时间跨度从鲁迅出生一直到去世,以鲁迅生活过的城市(绍兴—南京—日本—杭州、绍兴—北京—厦门、广州—上海)为线索。作者通过叙述鲁迅生活场景的变迁以及随着变迁遭遇的时代事件,讨论这些时代事件如何改变了鲁迅的内心、催生了名作(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野草》《两地书》)。
网站评分
书籍多样性:8分
书籍信息完全性:5分
网站更新速度:4分
使用便利性:7分
书籍清晰度:6分
书籍格式兼容性:7分
是否包含广告:9分
加载速度:8分
安全性:9分
稳定性:7分
搜索功能:3分
下载便捷性:3分
下载点评
- 种类多(641+)
- 无漏页(531+)
- 不亏(284+)
- 体验满分(634+)
- 超值(104+)
- mobi(503+)
- 服务好(181+)
下载评价
- 网友 田***珊:
可以就是有些书搜不到
- 网友 师***怀:
好是好,要是能免费下就好了
- 网友 养***秋:
我是新来的考古学家
- 网友 后***之:
强烈推荐!无论下载速度还是书籍内容都没话说 真的很良心!
- 网友 曹***雯:
为什么许多书都找不到?
- 网友 汪***豪:
太棒了,我想要azw3的都有呀!!!
- 网友 堵***洁:
好用,支持
- 网友 瞿***香:
非常好就是加载有点儿慢。
- 网友 石***烟:
还可以吧,毕竟也是要成本的,付费应该的,更何况下载速度还挺快的
- 网友 融***华:
下载速度还可以
- 网友 步***青:
。。。。。好
- 网友 潘***丽:
这里能在线转化,直接选择一款就可以了,用他这个转很方便的
- 网友 车***波:
很好,下载出来的内容没有乱码。
- 网友 谢***灵:
推荐,啥格式都有
- 网友 康***溪:
强烈推荐!!!
- 网友 冯***丽:
卡的不行啊
喜欢"明暗之间:鲁迅传"的人也看了
中国古籍修复与装裱技术图解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马戏团离镇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罗马尼亚语讲中国文化9787521330038 正版新书希望阶梯图书专营店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gap COLLECTIONS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现货昭昭医考2020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最后冲刺5套卷及精析现货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亮点给力大试卷江苏版六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数学苏教版英语译林版 2023秋季新版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国际特种兵军事手语揭秘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税法(第3版)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达额立减】重塑心灵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中老年声乐教程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 传染病学(供8年制及7年制临床医学等专业用)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 世界地图翡翠版 4开桌面悬挂两用 PP板材 防水耐磨可擦写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 我会唱英文儿歌 乐乐趣 益智发声书3-6周岁儿童读物英语小学生启蒙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 宋美龄图传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 鲁洁德育论著精要(精)/中国教育学家经典论要丛书/梦山书系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 达标与提高监测试卷——语文·数学·英语(二年级第二学期)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 数字资源存储、仓储和发布的标准规范建设 浙江大学出版社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 9787544527620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 Delphi6.0高级编程(含盘)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 三年级语文(上)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书籍真实打分
故事情节:7分
人物塑造:8分
主题深度:5分
文字风格:5分
语言运用:5分
文笔流畅:5分
思想传递:6分
知识深度:8分
知识广度:8分
实用性:3分
章节划分:9分
结构布局:5分
新颖与独特:5分
情感共鸣:7分
引人入胜:3分
现实相关:8分
沉浸感:7分
事实准确性:8分
文化贡献: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