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九讲(张新颖作品 “沈从文精读课”二十周年精装纪念版 )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沈从文九讲(张新颖作品 “沈从文精读课”二十周年精装纪念版 ) 沈从文九讲(张新颖作品 “沈从文精读课”二十周年精装纪念版 )精美图片](https://img3m2.ddimg.cn/60/33/29285052-1_h_9.jpg)
沈从文九讲(张新颖作品 “沈从文精读课”二十周年精装纪念版 )电子书下载地址
- 文件名
- [epub 下载] 沈从文九讲(张新颖作品 “沈从文精读课”二十周年精装纪念版 ) epub格式电子书
- [azw3 下载] 沈从文九讲(张新颖作品 “沈从文精读课”二十周年精装纪念版 ) azw3格式电子书
- [pdf 下载] 沈从文九讲(张新颖作品 “沈从文精读课”二十周年精装纪念版 ) pdf格式电子书
- [txt 下载] 沈从文九讲(张新颖作品 “沈从文精读课”二十周年精装纪念版 ) txt格式电子书
- [mobi 下载] 沈从文九讲(张新颖作品 “沈从文精读课”二十周年精装纪念版 ) mobi格式电子书
- [word 下载] 沈从文九讲(张新颖作品 “沈从文精读课”二十周年精装纪念版 ) word格式电子书
- [kindle 下载] 沈从文九讲(张新颖作品 “沈从文精读课”二十周年精装纪念版 ) kindle格式电子书
寄语:
“沈从文精读课”二十周年精装纪念版,张新颖“从沈从文来理解沈从文”的典范之作
内容简介:
把沈从文放在整个二十世纪中国巨大变动的历史过程中,重新理解他的文学,理解一个“得其自”的文学家,如何转变为一个痛苦的思想者,又如何在精神的严酷磨砺下身处时代边缘却成为深入历史文化深处的实践者。
本书沿着沈从文的作品展开,透过字里行间,剖析他在不同阶段的文学、思想、实践,贯穿起三种形象,勾连成一条变化的、丰富的生命轨迹,并进而探讨他身后形成的绵延不绝的“沈从文传统”在当代的回响。
书籍目录:
开 篇 对话空间:沈从文与二十世纪中国
一、三个阶段,三种形象 003
二、重新认识他的文学 005
三、从文学到痛苦的思想 022
四、偏离时代却走入历史文化深处的个人实践 040
讲 《从文自传》:得其“自”而为将来准备好一个自我
一、 为什么要写自传 051
二、 地方性 052
三、 小孩读大书 056
四、 看杀人 059
五、 无量快乐 066
六、 对于人类智慧光辉的领会 069
七、 自传面向将来 074
第二讲 《湘行书简》:一条河与一个人
一、奇特的写作情景 079
二、没有定见、定位、定向、定范围的“看” 080
三、沈从文作品里的人,与启蒙的新文学里的人不同 087
四、沈从文的文学世界比人的世界大 094
五、在这条河上的过往生命经验和他的文学 096
六、私人信件和公开文本 100
第三讲 《边城》:这个世界有它的悲哀,却在困难中微笑
一、哪些因素酝酿了《边城》 107
二、翠翠和翠翠生活的世界 111
三、这个世界,有它的悲哀 117
四、用文字包裹伤痕,在困难中微笑 123
第四讲 《长河》:“常”与“变”
一、写作的缘起和出版的周折 131
二、“常”与“变”,生活的完整性与“迷信”及习俗 135
三、“来了” 146
四、“无边的恐怖” 151
五、“在素朴自然景物下衬托简单信仰蕴蓄了多少抒情诗气分” 155
六、与父老子弟秉烛夜谈的知心的书 161
第五讲 《黑魇》:精神迷失的踪迹和文学理解的庄严
一、一个勾连紧密的小整体 167
二、“人类生命取予形式的多方” 168
三、精神迷失的踪迹 173
四、沈从文是一个什么样的作家 179
五、“美不常住,物有成毁”与“信仰” 185
第六讲 时代转折处的“呓语狂言”:一九四九年
一、各种文字材料及其复杂性 191
二、神经已经发展到“点”上 193
三、“悲剧转入谧静”,“大悲” 198
四、“把一只大而且旧的船作调头努力” 203
五、“疯狂”与自身思想发展的内在缘由 206
六、文学 210
七、恢复,新生 216
第七讲 土改家书:从个人困境体认历史传统中的“有情”
一、简单的引言 223
二、声声入耳 224
三、对新兴文学的意见 228
四、“有情”与“事功” 233
五、作者生命的“分量”、“成熟”、“痛苦忧患” 238
六、简单的结论 244
第八讲 文物研究:书写历史文化长河的故事
一、另一条长河 249
二、“他不写,他胡写”,都“完了” 252
三、“认识其他生命,实由美术而起” 256
四、“我为什么始终不离开历史博物馆” 260
五、一部著作,十七年“离奇”经历 265
六、他爱这条长河,爱得深沉 271
第九讲 中国当代文学中沈从文传统的回响
——《活着》、《秦腔》、《天香》和这个传统的不同部分的对话
一、沈从文传统在当代 275
二、活着,命运,历史,以及如何叙述 277
三、个人的实感经验,乡土衰败的趋势,没有写出来的部分 285
四、物的通观,文学和历史的通感,“抽象的抒情” 292
五、回响:小叩小鸣,大叩大鸣 299
简要参考书(篇)目 301
附 录 305
站在“传奇”与“诠释”反面:关于张新颖《沈从文精读》 金 理 307
在空间和时间中检验理解 钟 希 326
沉默所开启的对话 夏小雨 332
后 记 338
新版后记 339
作者介绍:
张新颖
一九六七年生于山东,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主要作品有: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著作《二十世纪上半期中国文学的现代意识》《沈从文的后半生》《沈从文九讲》《沈从文的前半生》;当代文学批评集《栖居与游牧之地》《双重见证》《无能文学的力量》《当代批评的文学方式》《斜行线》;随笔集《九个人》《沙粒集》《迷恋记》《有情》《风吹小集》;诗集《在词语中间》《三行集》《独处时与世界交流的方式》等等。
曾获得第四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文学评论家奖、届当代中国文学批评家奖、第六届鲁迅文学奖、第十届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等多种奖项。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第二讲
《湘行书简》:一条河与一个人
一、奇特的写作情景
一九三四年一月七日,沈从文从北平启程回家乡凤凰,探望病危的母亲。这是他一九二三年离开湘西后次返乡,历时近一个月,其中路上走了二十五天,在家住了三天。行程中,沈从文给张兆和写了近五十封信,回到北平后,这些书信经过整理加工,以系列散文的形式发表,后结集成《湘行散记》。
《湘行散记》里的篇章,一九三四、一九三五年都已经发表,书是一九三六年商务印书馆初版的。但《湘行散记》的“底本”,沿途书信,却要到一九九一年由沈虎雏整理、编辑成《湘行书简》,编入《沈从文别集?湘行集》,一九九二年由岳麓书社出版。《沈从文全集》即据岳麓书社初版文本收入。
《湘行书简》以沈从文刚离北平时张兆和写给沈从文的三封信为“引子”,以沈从文回到北平后给大哥沈云六的一封信为“尾声”,中间主体部分是沈从文写给张兆和的信,计三十四封。这些信,除一两封外,都是在湘西沅水的小船上写的。水上旅程从桃源起始,到再回桃源结束,小船在一条河里上行或者下行,沈从文坐在小小的船舱里,心随情境流转,同时也就落笔把所闻所见所感所想写下来,报告给新婚不久的妻子。
这样的写作情景——在一条河上,在河上的一条小船里,一天连着一天,写一封接着一封的长长的信——是稀见的;更为奇妙的是,这条流动不息的河,不仅构成了这些书简的外部写作环境,而且成为这些书简的内部核心成分,不妨说,这些书简就是关于这条河的。所写一切,几乎无不由这条河而起,甚至连写作者本身,其精神构成,也往往可见这条河的参与和渗透。
“看看船走动时的情形,我还可以在上面写文章,感谢天,我的文章既然提到的是水上的事,在船上实在太方便了。倘若写文章得选择一个地方,我如今所在的地方是太好了一点的。不过我离得你那么远,文章如何写得下去。‘我不能写文章,就写信。’我这么打算,我一定做到。我每天可以写四张,若写完四张事情还说不完,我再写。”
……
三、沈从文作品里的人,与启蒙的新文学里的人不同
沈从文在桃源雇了一条小船,水手三人,舵手五十多岁,前舱板一个大人,一个孩子,“两个人的职务是船在滩上时,就撑急水篙,左边右边下篙,把钢钻打得水中石头作出好听的声音。到长潭时则荡桨,躬起个腰推扳长桨,把水弄得哗哗的,声音也很幽静温柔。到急水滩时,则两人背了纤索,把船拉去,水急了些,吃力时就伏在石滩上,手足并用的爬行上去。”
沈从文谈起这些水手,似乎有说不完的话。他兴致勃勃地听他们说“野话”——城里人会把这叫做“脏话”,沈从文却称为“野话”,“野”和“脏”的区别就太大了;他仔仔细细地计算他们每天可得多少钱;他知道每天两毛钱从天亮拉到天黑的船夫在这条河里有三十万,他熟悉他们的希望、高兴和不高兴。“他们的希望只是多吃一碗饭,多吃一片肉,拢岸时得了钱,就拿去花到吊脚楼上女人身上去,一回两回,钱完事了,船又应当下行了。天气虽有冷热,这些人生活却永远是一样的。他们也不高兴,为了船搁浅,为了太冷太热,为了租船人太苛刻。他们也常大笑大乐,为了顺风扯篷,为了吃酒吃肉,为了说点粗糙的关于女人的故事。他们也是个人,但与我们都市上的所谓‘人’却相离多远!一看到这些人说话,一同到这些人接近,就使我想起一件事情,我想好好的来写他们一次。我相信我若动手来写,一定写得很好。但我总还嫌力量不及,因为本来这些人就太大了。” 为什么说这些人“太大了”呢?过后不久,他说起这些人的生活,又写道:“真可以说是庄严得很!”
“大”、“庄严”,可不是不知情的廉价的赞美。沈从文很清楚,水面上人生活很悲惨,就连船主做鸦片烟生意也无利可图,地方经济一天比一天坏。水不只是美丽的景致,它的可怕处水手们懂得。他船上的那个一毛钱一天的小水手,过险滩时一下子被篙子弹到水里,侥幸被救起后抱着桅子荷荷的哭。“我现在方明白住在湘西上游的人,出门回家家中人敬神的理由。从那么一大堆滩里上行,所依赖的固然是船夫,船夫的一切,可真靠天了。” 纵然如此,这些人的日常生活,依然有声有色,在沈从文看来,这是“多动人的图画!”“提到这些时我是很忧郁的,因为我认识他们的哀乐,看他们也依然在那里把每个日子打发下去,我不知道怎么样总有点忧郁。正同读一篇描写西伯利亚方面农人的作品一样,看到那些文章,使人引起无言的哀戚。我如今不止看到这些人生活的表面,还用过去一份经验接触这种人的灵魂。真是可哀的事!我想我写到这些人生活的作品,还应当更多一些!”
中国新文学的发生,是和“人的文学”的倡导为一体的,而新文学对“人”的发现,又是与现代中国的文化启蒙紧密纠缠在一起的。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新文学担当了文化启蒙的责任,新文学作家自觉为启蒙的角色,在他们的“人的文学”中,先觉者、已经完成启蒙或正在接受启蒙过程中的人、蒙昧的人,似乎处在不同的文化等级序列中。特别是蒙昧的人,他们占大多数,从而构成了中国社会文化的基本状况。而这个基本状况是要被新文化改变甚至改造的,所以这蒙昧的民众就成为文学的文化批判、启蒙、救治的对象。
如果按照这样一个大的文化思路和文学叙事模式,沈从文湘西题材作品里的人物,大多应该处在被启蒙的位置。但沈从文没有跟从这个模式。他似乎颠倒了启蒙和被启蒙的关系,他的作品的叙述者,和作品中的人物比较起来,并没有处在优越的位置上,相反这个叙述者却常常从那些愚夫愚妇身上受到“感动”和“教育”。而沈从文作品的叙述者,常常又是与作者统一的,或者就是同一个人。
在这个意义上,沈从文下面的这段话就不能仅仅被看作是自负:
这种河街我见得太多了,它告我许多知识,我大部提到水上的文章,是从河街认识人物的。我爱这种地方、这些人物。他们生活的单纯,使我永远有点忧郁。我同他们那么“熟”——一个中国人对他们发生特别兴味,我以为我可以算位!……我多爱他们,五四以来用他们作对象我还是的一人!
更核心的问题,还不在于沈从文写了别人没有写过的这么一些人,而在于,当这些人出现在沈从文笔下的时候,他们不是作为愚昧落后中国的代表和象征而无言地承受着“现代性”的批判,他们是以未经“现代”洗礼的面貌,呈现着他们自然自在的生活和人性。
不过,作为新文学作家的沈从文,身处启蒙的大潮中,有时也不免受其熏染,以致产生疑惑。他的小船因为需要加了个临时纤手,是个老头,看到那个老头为一点点钱那么出力,他就想:“这人为什么而活下去?他想不想过为什么活下去这件事?”继而联想到,“我这十天来所见到的人,似乎皆并不想起这种事情的。城市中读书人也似乎不大想到过。可是,一个人不想到这一点,还能好好生存下去,很希奇的。三三,一切生存皆为了生存,必有所爱方可生存下去。多数人爱点钱,爱吃点好东西,皆可以从从容容活下去。这种多数人真是为生而生的。但少数人呢,却看得远一点。为民族为人类而生。这种少数人常常为一个民族的代表,生命放光,为的是他会凝聚精力使生命放光!我们皆应当莫自弃,也应当得把自己凝聚起来!”
多数人不追问生命的意义而活着,少数人因为自觉而为民族的代表,使生命放光,这是比较典型的五四新文化的思维和眼光。
但是很快,就在当天下午的信里,沈从文就否定了自己中午时候的疑问。这个时候的沈从文,到达了自己次出门离家“混日子”的辰州河段,他站在船上看水,也仿佛照见了本真的自己:
三三,我因为天气太好了一点,故站在船后舱看了许久水,我心中忽然好像彻悟了一些,同时又好像从这条河中得到了许多智慧。三三,的的确确,得到了许多智慧,不是知识。我轻轻的叹息了好些次。山头夕阳极感动我,水底各色圆石也极感动我,我心中似乎毫无什么渣滓,透明烛照,对河水,对夕阳,对拉船人同船,皆那么爱着,十分温暖的爱着!我们平时不是读历史吗?一本历史书除了告我们些另一时代笨的人相斫相杀以外有些什么?但真的历史却是一条河。从那日夜长流千古不变的水里石头和砂子,腐了的草木,破烂的船板,使我触着平时我们所疏忽了若干年代若干人类的哀乐!我看到小小渔船,载了它的黑色鸬鹚向下流缓缓划去,看到石滩上拉船人的姿势,我皆异常感动且异常爱他们。我先前一时不还提到过这些人可怜的生,无所为的生吗?不,三三,我错了。这些人不需要我们来可怜,我们应当来尊敬来爱。他们那么庄严忠实的生,却在自然上各担负自己那分命运,为自己,为儿女而活下去。不管怎么样,却从不逃避为了活而应有的一切努力。他们在他们那分习惯生活里、命运里,也依然是哭、笑、吃、喝,对于寒暑的来临,更感觉到这四时交递的严重。三三,我不知为什么,我感动得很!我希望活得长一点,同时把生活完全发展到我自己这份工作上来。我会用我自己的力量,为所谓人生,解释得比任何人皆庄严些与透入些!三三,我看久了水,从水里的石头得到一点平时好像不能得到的东西,对于人生,对于爱憎,仿佛全然与人不同了。我觉得惆怅得很,我总像看得太深太远,对于我自己,便成为受难者了。这时节我软弱得很,因为我爱了世界,爱了人类。三三,倘若我们这时正是两人同在一处,你瞧我眼睛湿到什么样子!
用文字书写的历史,关注的是诸如战争、暴力、王朝更迭之类的东西,而无视千百年来这些历史之外的人的哀乐、努力和命运,但是这条河却蕴藏了他们的令人感动、令人产生智慧和爱的丰富历史信息。从这个意义上说,真的历史是一条河。河里的石头和砂子,河上的船和船夫,岸边的码头、河街和居民,他们代表了远比相斫相杀的历史更为久远恒常同时又现实逼真的生存和价值。明白了为什么历史是一条河,也就明白前面我们提出的问题:为什么那些自然景物和自然化的普通人生活的日常景象,会让沈从文“感到生存或生命”。
四、沈从文的文学世界比人的世界大
在这里我们必须意识到,当沈从文说这条河的时候,不仅仅指的是这条河的自然形态,与这条河有关的一切人事都包含在其中。也就是说,人事并没有从这条河中分离出来,而只是其中的部分。沈从文写这条河,写的不只是我们今天所理解的那个自然,也不只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人事。自然和人事并没有像在我们今天的理解中那样处于分离的、并立的状态,在沈从文的文学构图中,人事常常就是自然有机的一部分。而当沈从文说历史是一条河的时候,他的历史所指的,也并不仅仅是我们今天所惯见的人事的历史。
这么说,沈从文的文学世界就不仅仅是人的世界,而是要比人的世界大。沈从文就因为常常感受到这个大于人的世界而叹息和忧愁。“我这时真有点难过,因为我已弄明白了在自然安排下我的蠢处。人类的语言太贫乏了。单是这河面修船人把麻头塞进船缝敲打的声音,在鸡声人声中如何静,你没有在场,你从任何文字上也永远体会不到的!我不原谅我的笨处,因为你得在我这枝笔下多明白些,也分享些这里这时的一切!三三,正因为我无法原谅自己,我这时好像很忧愁。在先一时我以为人类是个的东西,看到的一切,并各种官能感到的一切,总有办法用点什么东西保留下来,我且有这种自信,我的笔是可以作到这件事情的。现在我方明白我的力量差得远。毫无可疑,我对于这条河中的一切,经过这次旅行可以多认识了一些,此后写到它时也必更动人一些,在别人看来,我必可得到‘更成功’的谀语,但在我自己,却成为一个永远不能用骄傲心情来作自己工作的补剂那么一个人了。我明白我们的能力,比自然如何渺小,我低首了。这种心境若能长久支配我,则这次旅行,将使我人事上更好一些……”
近代以来我们所理解的自然,是被我们对象化、图像化了的自然,所以我们虽然欣赏和赞叹沈从文的景物描写之美,欣赏和赞叹沈从文作品中的自然美,却全然不能领会他的自然观中与“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相联的天地大美,当然也就更不能理解与“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相联的天地不仁。天道,地道,人道,人道仅居其间,我们却只承认人道,只在人道中看问题,只从人道看自然,自然也就被割裂和缩小为人的对象了。但其实,天地运行不息,山河浩浩荡荡,沈从文的作品看起来精致纤巧,却蕴藏着一个大的世界的丰富信息,自然在他的作品中,岂只是这样那样的景物描写?
沈从文对一个比人大的世界的感受,与五四以来唯人独尊的观念正相对。五四以来的文学的世界,基本也就是人的世界,个人、集体、社会,权力、制度、文化,这之间的纠缠、联结和冲突,无不是人的世界的纠缠、联结和冲突。沈从文的文学里却有比人大的世界。沈从文的大,也在于他的世界的大。他为什么老是要说他对人的理解和城市中人、和读书人的理解不同呢?一个根本的原因是,城市中人、读书人对人的理解,只是在人的世界中理解人,而他却在对一个比人大的世界的感受中理解人。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张新颖:讲到他的文学世界,我觉得有一点可以细讲,就是沈从文小说里的人,和五四以来小说里的人不一样。不一样的地方,首先就在于,作者和作品里面的人的关系,他不比他们大,他不比他们优越,他也没有站在另外一个世界里面,他就和他们处在一块儿,处在同一个世界里;还有一点,在五四以来的新文学里面,人是处在不同的等级上的,最上面的是先觉者、启蒙者,往下点有正在启蒙过程当中的人,等待启蒙的人,再往下一点是愚的人,怎么启蒙也没用的人。几乎所有的人都可以放到这个序列里,这个序列可以涵盖一切人;从五四往后一直到今天,不同的阶段这个序列等级的划分标准会发生变化,但基本上总是有一个序列,人是安置在这个序列里的。比如说当代小说里面写正面人物、反面人物,写得复杂一点,有中间人物一一中间人物已经叫复杂了。到今天,我们说到小说人物的复杂性,差不多还仍然是这种性质的复杂,在一个序列里面的复杂,在一个模子里面的复杂。沈从文他没有这个模子,他不把他作品里的人放到这么一个序列里,你说他作品里的人为什么有生气,给人以生长的感受、蓬勃勃的感受,因为他们不在模子里面。
刘志荣:而这种思想,也相通于他对人的理解。沈从文对人的理解一般也容易被简单化,譬如你单纯看《从现实学习》那篇文章他批评的两种青年人的形象:一种似乎被各种现代宣传打了麻醉剂,一种类似小“华威先生”,在现代空气中如鱼得水ー一他说这两种人相同的,是对自己的生命“不自觉”。这种批评,一不小心就会把它讲成呼唤人的主体意识这么个东西,而这个东西放在五四的传统里也是顺理成章的。但你如果把这种思想放在他的文学背景来看,这个东西一下子就大了:他所讲的并不是表面的意思,并不单纯是对五四所倡导的人的独立意识的体会,而是对人身上的生气,置身在世界里面的人的生气的体会一一正因为有这种生气,人オ不应该是那种昏昏沉沉、打了麻醉剂的样子的。不必刻意提倡“独立意识”,生命本来就不应该是那种...
竹内好在那篇《作为思想家的鲁迅》的文章里,说鲁迅的文学,是质询文学本源的文学,所以,人总是大于作品。我想说,沈从文的文学,也有他自己的关于文学本源的意识和坚持,如果文学背离了这个本源,他会非常痛苦。他的反对商业化和政治化,反对现代规划对文学的规训和宰制,出发点就是这个文学的本源。这个连接着生命的文学本源是一个莽莽苍苍、生机活泼的大世界,他是从这个大世界的立场来反对对文学的限制、缩小、扭曲、利用。我们今天也有从“纯文学”的立场来反对商业化和政治化的,可是如果这个“纯文学”的立场没有对于文学本源的探寻和意识,把“纯文学”当成一个不证自明的前提来接受的话,那么首先就自己把自己限制、缩小、封闭起来,由此出发而反对什么,一定是非常无力的。
再就是你讲到生命的苦恼,他作为一个思想者,我特别看重的就是这个思想者精神上的痛苦。沈从文从三十年代中期到整个四十年代,精神上的痛苦甚至是混乱,原因可能比较多,其中一个呢,就是他的那个“自”,“得其自”的“自”,成就了他的文学,一路走到高点,到《湘行散记》《边城》,他已经走到高点了。在这个时候,他要重新面对一个世界,特别是抗战爆发后,很多问题一下子就来了。
天渐入暮,山一一转成浅黛蓝,有些部分又如透明,有些部分却紫白相互映照,如有生命,离奇得很。更离奇处即活在这个环境中都如自然一部分,毫不惊讶,毫不离奇,各自在本分上尽其性命之理。
王德威有一篇文章叫《从“头”谈起一鲁迅、沈从文与砍头》,讨论两人不同的砍头故事所代表的现代中国写实文学的不同路线。鲁迅对杀人示众场面所“象征”的意义耿耿于怀,他最痛感和激愤的就是国民的愚弱和麻木,如此就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而被杀和“鉴赏”这杀戮盛举的“看客”。这是鲁“国民性”批判中尤为用力和集中的方面,他的尖利和深刻也使“看客”成为现代中国文学和思想中能够不断引起“众议”的经典形象”和“经典问题”
如果按照鲁迅的说法,沈从文俨然也是一个“看客”。《怀化镇》里说:“我们部队到那地方除了杀人似乎无事可作。我们兵土除了看系人,似乎也是没有什么可作的。”“由于过分寂寞,杀人虽不是一种雅观的游戏,本部队官佐中赶到行刑地去鉴赏这种事情的实在很不乏人。”而且,看过之后,“总有许久时间谈到这个被杀的人有趣味地方,或又辗转说到关于其他时节种种杀戮故事”。鲁迅大概是没有亲眼看过杀人的,他看的是幻灯片和报纸上万人争看杀头的新闻,通过“媒介”得来的“信息”,已经令他反应激烈;沈从文是亲眼看的,而且看得那么多,反倒是“平静”的。他不仅看得多,而且常见匪夷所思的情景,譬如说,“白日里出到街市尽头处去玩时,常常还可以看见一幅动人的图画,前面几个兵土,中间一个十ニ三岁的小孩子,挑了两个人头,这人头便常常是这小孩子的父亲或叔伯,后面又是几个兵,或押解一两个双手反缚的人,或押解一担衣箱,一匹耕牛。这行人众自然是应当到我们总部去的,一见到时我们便跟了去”。
我就是个不想明白道理却永远为现象所倾心的人。我看一切,却并不把那个社会价值搀加进去,估定我的爱憎。我不愿向价钱上的多少来为百物作一个好坏批评,却愿意考查它在我官觉上使我愉快不愉快的分量。我永远不厌倦的是‘看’一切。宇宙万汇在动作中,在静止中,我皆能抓定她的最美丽与最调和的风度,但我的爱好却不能同一般目的相合。我不明白一切同人类生活相联结时的美恶,另外一句话说来,就是我不大能领会伦理的美。接近人生时我永远是个艺术家的感情,却绝不是所谓道德君子的感情。(《从文自传·女难》)
我这时真有点难过,因为我已弄明白了在自然安排下我的蠢处。人类的语言太贫乏了。单是这河面修船人把麻头塞进船缝敲打的声音,在鸡声人声中如何静,你没有在场,你从任何文字上也永远体会不到的!我不原谅我的笨处,因为你得在我这枝笔下多明白些,也分享些这里这时的一切!三三,正因为我无法原谅自己,我这时好像很忧愁。在先一时我以为人类是个万能的东西,看到的一切,并各种官能感到的一切,总有办法用点什么东西保留下来,我且有这种自信,我的笔是可以作到这件事情的。现在我方明白我的力量差得远。毫无可疑,我对于这条河中的一切,经过这次旅行可以多认识了一些,此后写到它时也必更动人一些,在别人看来,我必可得到‘更成功’的谀语,但在我自己,却成为一个永远不能用骄傲心情来作自己工作的补剂那么一个人了。我明白我们的能力,比自然如何渺小,我低首了。这种心境若能长久支配我,则这次旅行,将使我人事上更好一些……(《湘行书简·过新田湾》
其它内容:
编辑推荐
“沈从文精读课”二十周年精装纪念版
鲁迅文学奖、文津图书奖得主张新颖“从沈从文来理解沈从文”的典范之作
从家乡的长河到中国历史文化的长河,从“有情的文学”到艰难中的“抒情考古学”
“沈从文的文学世界比人的世界大。”
设计师周伟伟精心传达沈从文“真的历史就是一条河”理念,精装双封面压凹设计,值得收藏。
书摘插图
第二讲
《湘行书简》:一条河与一个人
一、奇特的写作情景
一九三四年一月七日,沈从文从北平启程回家乡凤凰,探望病危的母亲。这是他一九二三年离开湘西后次返乡,历时近一个月,其中路上走了二十五天,在家住了三天。行程中,沈从文给张兆和写了近五十封信,回到北平后,这些书信经过整理加工,以系列散文的形式发表,后结集成《湘行散记》。
《湘行散记》里的篇章,一九三四、一九三五年都已经发表,书是一九三六年商务印书馆初版的。但《湘行散记》的“底本”,沿途书信,却要到一九九一年由沈虎雏整理、编辑成《湘行书简》,编入《沈从文别集?湘行集》,一九九二年由岳麓书社出版。《沈从文全集》即据岳麓书社初版文本收入。
《湘行书简》以沈从文刚离北平时张兆和写给沈从文的三封信为“引子”,以沈从文回到北平后给大哥沈云六的一封信为“尾声”,中间主体部分是沈从文写给张兆和的信,计三十四封。这些信,除一两封外,都是在湘西沅水的小船上写的。水上旅程从桃源起始,到再回桃源结束,小船在一条河里上行或者下行,沈从文坐在小小的船舱里,心随情境流转,同时也就落笔把所闻所见所感所想写下来,报告给新婚不久的妻子。
这样的写作情景——在一条河上,在河上的一条小船里,一天连着一天,写一封接着一封的长长的信——是稀见的;更为奇妙的是,这条流动不息的河,不仅构成了这些书简的外部写作环境,而且成为这些书简的内部核心成分,不妨说,这些书简就是关于这条河的。所写一切,几乎无不由这条河而起,甚至连写作者本身,其精神构成,也往往可见这条河的参与和渗透。
“看看船走动时的情形,我还可以在上面写文章,感谢天,我的文章既然提到的是水上的事,在船上实在太方便了。倘若写文章得选择一个地方,我如今所在的地方是太好了一点的。不过我离得你那么远,文章如何写得下去。‘我不能写文章,就写信。’我这么打算,我一定做到。我每天可以写四张,若写完四张事情还说不完,我再写。”
……
三、沈从文作品里的人,与启蒙的新文学里的人不同
沈从文在桃源雇了一条小船,水手三人,舵手五十多岁,前舱板一个大人,一个孩子,“两个人的职务是船在滩上时,就撑急水篙,左边右边下篙,把钢钻打得水中石头作出好听的声音。到长潭时则荡桨,躬起个腰推扳长桨,把水弄得哗哗的,声音也很幽静温柔。到急水滩时,则两人背了纤索,把船拉去,水急了些,吃力时就伏在石滩上,手足并用的爬行上去。”
沈从文谈起这些水手,似乎有说不完的话。他兴致勃勃地听他们说“野话”——城里人会把这叫做“脏话”,沈从文却称为“野话”,“野”和“脏”的区别就太大了;他仔仔细细地计算他们每天可得多少钱;他知道每天两毛钱从天亮拉到天黑的船夫在这条河里有三十万,他熟悉他们的希望、高兴和不高兴。“他们的希望只是多吃一碗饭,多吃一片肉,拢岸时得了钱,就拿去花到吊脚楼上女人身上去,一回两回,钱完事了,船又应当下行了。天气虽有冷热,这些人生活却永远是一样的。他们也不高兴,为了船搁浅,为了太冷太热,为了租船人太苛刻。他们也常大笑大乐,为了顺风扯篷,为了吃酒吃肉,为了说点粗糙的关于女人的故事。他们也是个人,但与我们都市上的所谓‘人’却相离多远!一看到这些人说话,一同到这些人接近,就使我想起一件事情,我想好好的来写他们一次。我相信我若动手来写,一定写得很好。但我总还嫌力量不及,因为本来这些人就太大了。” 为什么说这些人“太大了”呢?过后不久,他说起这些人的生活,又写道:“真可以说是庄严得很!”
“大”、“庄严”,可不是不知情的廉价的赞美。沈从文很清楚,水面上人生活很悲惨,就连船主做鸦片烟生意也无利可图,地方经济一天比一天坏。水不只是美丽的景致,它的可怕处水手们懂得。他船上的那个一毛钱一天的小水手,过险滩时一下子被篙子弹到水里,侥幸被救起后抱着桅子荷荷的哭。“我现在方明白住在湘西上游的人,出门回家家中人敬神的理由。从那么一大堆滩里上行,所依赖的固然是船夫,船夫的一切,可真靠天了。” 纵然如此,这些人的日常生活,依然有声有色,在沈从文看来,这是“多动人的图画!”“提到这些时我是很忧郁的,因为我认识他们的哀乐,看他们也依然在那里把每个日子打发下去,我不知道怎么样总有点忧郁。正同读一篇描写西伯利亚方面农人的作品一样,看到那些文章,使人引起无言的哀戚。我如今不止看到这些人生活的表面,还用过去一份经验接触这种人的灵魂。真是可哀的事!我想我写到这些人生活的作品,还应当更多一些!”
中国新文学的发生,是和“人的文学”的倡导为一体的,而新文学对“人”的发现,又是与现代中国的文化启蒙紧密纠缠在一起的。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新文学担当了文化启蒙的责任,新文学作家自觉为启蒙的角色,在他们的“人的文学”中,先觉者、已经完成启蒙或正在接受启蒙过程中的人、蒙昧的人,似乎处在不同的文化等级序列中。特别是蒙昧的人,他们占大多数,从而构成了中国社会文化的基本状况。而这个基本状况是要被新文化改变甚至改造的,所以这蒙昧的民众就成为文学的文化批判、启蒙、救治的对象。
如果按照这样一个大的文化思路和文学叙事模式,沈从文湘西题材作品里的人物,大多应该处在被启蒙的位置。但沈从文没有跟从这个模式。他似乎颠倒了启蒙和被启蒙的关系,他的作品的叙述者,和作品中的人物比较起来,并没有处在优越的位置上,相反这个叙述者却常常从那些愚夫愚妇身上受到“感动”和“教育”。而沈从文作品的叙述者,常常又是与作者统一的,或者就是同一个人。
在这个意义上,沈从文下面的这段话就不能仅仅被看作是自负:
这种河街我见得太多了,它告我许多知识,我大部提到水上的文章,是从河街认识人物的。我爱这种地方、这些人物。他们生活的单纯,使我永远有点忧郁。我同他们那么“熟”——一个中国人对他们发生特别兴味,我以为我可以算位!……我多爱他们,五四以来用他们作对象我还是的一人!
更核心的问题,还不在于沈从文写了别人没有写过的这么一些人,而在于,当这些人出现在沈从文笔下的时候,他们不是作为愚昧落后中国的代表和象征而无言地承受着“现代性”的批判,他们是以未经“现代”洗礼的面貌,呈现着他们自然自在的生活和人性。
不过,作为新文学作家的沈从文,身处启蒙的大潮中,有时也不免受其熏染,以致产生疑惑。他的小船因为需要加了个临时纤手,是个老头,看到那个老头为一点点钱那么出力,他就想:“这人为什么而活下去?他想不想过为什么活下去这件事?”继而联想到,“我这十天来所见到的人,似乎皆并不想起这种事情的。城市中读书人也似乎不大想到过。可是,一个人不想到这一点,还能好好生存下去,很希奇的。三三,一切生存皆为了生存,必有所爱方可生存下去。多数人爱点钱,爱吃点好东西,皆可以从从容容活下去。这种多数人真是为生而生的。但少数人呢,却看得远一点。为民族为人类而生。这种少数人常常为一个民族的代表,生命放光,为的是他会凝聚精力使生命放光!我们皆应当莫自弃,也应当得把自己凝聚起来!”
多数人不追问生命的意义而活着,少数人因为自觉而为民族的代表,使生命放光,这是比较典型的五四新文化的思维和眼光。
但是很快,就在当天下午的信里,沈从文就否定了自己中午时候的疑问。这个时候的沈从文,到达了自己次出门离家“混日子”的辰州河段,他站在船上看水,也仿佛照见了本真的自己:
三三,我因为天气太好了一点,故站在船后舱看了许久水,我心中忽然好像彻悟了一些,同时又好像从这条河中得到了许多智慧。三三,的的确确,得到了许多智慧,不是知识。我轻轻的叹息了好些次。山头夕阳极感动我,水底各色圆石也极感动我,我心中似乎毫无什么渣滓,透明烛照,对河水,对夕阳,对拉船人同船,皆那么爱着,十分温暖的爱着!我们平时不是读历史吗?一本历史书除了告我们些另一时代笨的人相斫相杀以外有些什么?但真的历史却是一条河。从那日夜长流千古不变的水里石头和砂子,腐了的草木,破烂的船板,使我触着平时我们所疏忽了若干年代若干人类的哀乐!我看到小小渔船,载了它的黑色鸬鹚向下流缓缓划去,看到石滩上拉船人的姿势,我皆异常感动且异常爱他们。我先前一时不还提到过这些人可怜的生,无所为的生吗?不,三三,我错了。这些人不需要我们来可怜,我们应当来尊敬来爱。他们那么庄严忠实的生,却在自然上各担负自己那分命运,为自己,为儿女而活下去。不管怎么样,却从不逃避为了活而应有的一切努力。他们在他们那分习惯生活里、命运里,也依然是哭、笑、吃、喝,对于寒暑的来临,更感觉到这四时交递的严重。三三,我不知为什么,我感动得很!我希望活得长一点,同时把生活完全发展到我自己这份工作上来。我会用我自己的力量,为所谓人生,解释得比任何人皆庄严些与透入些!三三,我看久了水,从水里的石头得到一点平时好像不能得到的东西,对于人生,对于爱憎,仿佛全然与人不同了。我觉得惆怅得很,我总像看得太深太远,对于我自己,便成为受难者了。这时节我软弱得很,因为我爱了世界,爱了人类。三三,倘若我们这时正是两人同在一处,你瞧我眼睛湿到什么样子!
用文字书写的历史,关注的是诸如战争、暴力、王朝更迭之类的东西,而无视千百年来这些历史之外的人的哀乐、努力和命运,但是这条河却蕴藏了他们的令人感动、令人产生智慧和爱的丰富历史信息。从这个意义上说,真的历史是一条河。河里的石头和砂子,河上的船和船夫,岸边的码头、河街和居民,他们代表了远比相斫相杀的历史更为久远恒常同时又现实逼真的生存和价值。明白了为什么历史是一条河,也就明白前面我们提出的问题:为什么那些自然景物和自然化的普通人生活的日常景象,会让沈从文“感到生存或生命”。
四、沈从文的文学世界比人的世界大
在这里我们必须意识到,当沈从文说这条河的时候,不仅仅指的是这条河的自然形态,与这条河有关的一切人事都包含在其中。也就是说,人事并没有从这条河中分离出来,而只是其中的部分。沈从文写这条河,写的不只是我们今天所理解的那个自然,也不只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人事。自然和人事并没有像在我们今天的理解中那样处于分离的、并立的状态,在沈从文的文学构图中,人事常常就是自然有机的一部分。而当沈从文说历史是一条河的时候,他的历史所指的,也并不仅仅是我们今天所惯见的人事的历史。
这么说,沈从文的文学世界就不仅仅是人的世界,而是要比人的世界大。沈从文就因为常常感受到这个大于人的世界而叹息和忧愁。“我这时真有点难过,因为我已弄明白了在自然安排下我的蠢处。人类的语言太贫乏了。单是这河面修船人把麻头塞进船缝敲打的声音,在鸡声人声中如何静,你没有在场,你从任何文字上也永远体会不到的!我不原谅我的笨处,因为你得在我这枝笔下多明白些,也分享些这里这时的一切!三三,正因为我无法原谅自己,我这时好像很忧愁。在先一时我以为人类是个的东西,看到的一切,并各种官能感到的一切,总有办法用点什么东西保留下来,我且有这种自信,我的笔是可以作到这件事情的。现在我方明白我的力量差得远。毫无可疑,我对于这条河中的一切,经过这次旅行可以多认识了一些,此后写到它时也必更动人一些,在别人看来,我必可得到‘更成功’的谀语,但在我自己,却成为一个永远不能用骄傲心情来作自己工作的补剂那么一个人了。我明白我们的能力,比自然如何渺小,我低首了。这种心境若能长久支配我,则这次旅行,将使我人事上更好一些……”
近代以来我们所理解的自然,是被我们对象化、图像化了的自然,所以我们虽然欣赏和赞叹沈从文的景物描写之美,欣赏和赞叹沈从文作品中的自然美,却全然不能领会他的自然观中与“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相联的天地大美,当然也就更不能理解与“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相联的天地不仁。天道,地道,人道,人道仅居其间,我们却只承认人道,只在人道中看问题,只从人道看自然,自然也就被割裂和缩小为人的对象了。但其实,天地运行不息,山河浩浩荡荡,沈从文的作品看起来精致纤巧,却蕴藏着一个大的世界的丰富信息,自然在他的作品中,岂只是这样那样的景物描写?
沈从文对一个比人大的世界的感受,与五四以来唯人独尊的观念正相对。五四以来的文学的世界,基本也就是人的世界,个人、集体、社会,权力、制度、文化,这之间的纠缠、联结和冲突,无不是人的世界的纠缠、联结和冲突。沈从文的文学里却有比人大的世界。沈从文的大,也在于他的世界的大。他为什么老是要说他对人的理解和城市中人、和读书人的理解不同呢?一个根本的原因是,城市中人、读书人对人的理解,只是在人的世界中理解人,而他却在对一个比人大的世界的感受中理解人。
媒体评论
这是一本从细读出发的文学导读、赏鉴类的书,但里面有更大、更丰富、更沉郁的东西。套用沈从文喜欢的说法,这条长流不尽的河,漫溢过文字、文学……比如生命本源、生活遭际、个人事业,它们以何种方式发生关联,彼此渗透,包融。又如,人在自然、社会现实与历史中的位置及处身方式……这些问题看似虚阔无边,其实对每一个人都有迫切的意义。
——金理
《九讲》让年青的,甚至是业余的读者能“看见”完整的沈从文的过程,也就是一个完整的沈从文的形象呈现的过程;而对一个好的研究对象的好的研究与理解,是必须也必将有益于自身的。
——钟希
《沈从文九讲》却有这种力量:它让你随讲述者一起静下来,屏息倾听;你仿佛可以听到沈从文如何由这种种有声与无声所引领,触及有情众生的情感与求生向上的意志。
——夏小雨
书籍介绍
☆ “沈从文精读课”二十周年精装纪念版
☆ 鲁迅文学奖、文津图书奖得主张新颖“从沈从文来理解沈从文”的典范之作
☆ 从家乡的长河到中国历史文化的长河
☆ “有情的文学”到艰难中的“抒情考古学”
☆ “沈从文的文学世界比人的世界大”
·
【内容简介】
把沈从文放在整个二十世纪中国巨大变动的历史过程中,重新理解他的文学,理解一个“得其自”的文学家,如何转变为一个痛苦的思想者,又如何在精神的严酷磨砺下身处时代边缘却成为深入历史文化深处的实践者。
本书沿着沈从文的作品展开,透过字里行间,剖析他在不同阶段的文学、思想、实践,贯穿起三种形象,勾连成一条变化的、丰富的生命轨迹,并进而探讨他身后形成的绵延不绝的“沈从文传统”在当代的回响。
·
【推荐语】
这是一本从细读出发的文学导读、赏鉴类的书,但里面有更大、更丰富、更沉郁的东西。套用沈从文喜欢的说法,这条长流不尽的河,漫溢过文字、文学……比如生命本源、生活遭际、个人事业,它们以何种方式发生关联,彼此渗透,包融。又如,人在自然、社会现实与历史中的位置及处身方式……这些问题看似虚阔无边,其实对每一个人都有迫切的意义。
——金理
·
《九讲》让年青的,甚至是业余的读者能“看见”完整的沈从文的过程,也就是一个完整的沈从文的形象呈现的过程;而对一个好的研究对象的好的研究与理解,是必须也必将有益于自身的。
——钟希
·
《沈从文九讲》却有这种力量:它让你随讲述者一起静下来,屏息倾听;你仿佛可以听到沈从文如何由这种种有声与无声所引领,触及有情众生的情感与求生向上的意志。
——夏小雨
网站评分
书籍多样性:4分
书籍信息完全性:4分
网站更新速度:3分
使用便利性:5分
书籍清晰度:9分
书籍格式兼容性:3分
是否包含广告:4分
加载速度:8分
安全性:9分
稳定性:8分
搜索功能:6分
下载便捷性:6分
下载点评
- 赞(652+)
- 差评少(441+)
- 快捷(511+)
- 傻瓜式服务(663+)
- 图文清晰(466+)
- 品质不错(216+)
- 愉快的找书体验(666+)
- 速度慢(428+)
- 二星好评(108+)
- 体验还行(95+)
- 无颠倒(671+)
- 超值(185+)
- 内容完整(179+)
下载评价
- 网友 步***青:
。。。。。好
- 网友 石***烟:
还可以吧,毕竟也是要成本的,付费应该的,更何况下载速度还挺快的
- 网友 辛***玮:
页面不错 整体风格喜欢
- 网友 丁***菱: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 网友 陈***秋:
不错,图文清晰,无错版,可以入手。
- 网友 敖***菡:
是个好网站,很便捷
- 网友 方***旋:
真的很好,里面很多小说都能搜到,但就是收费的太多了
- 网友 权***波:
收费就是好,还可以多种搜索,实在不行直接留言,24小时没发到你邮箱自动退款的!
- 网友 訾***晴:
挺好的,书籍丰富
喜欢"沈从文九讲(张新颖作品 “沈从文精读课”二十周年精装纪念版 )"的人也看了
同步字帖课课练 四年级上册 配合语文课本同步使用 规范书写习惯 夯实语文基础 字形规范 易学易练 一课一练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部编人教版句子训练三年级上册语文专项训练看拼音写词语句子组词造句课文同步专项训练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C程序设计基础教程(第八版)(英文版)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常见疾病临床药学监护案例分析-感染性疾病分册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呻吟语 (明)吕坤 著,叶玉泉 注译【正版书】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汉字风神:小学生书法美育启蒙(自然篇)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火星移民指南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极端相对论性重离子碰撞(英文影印版)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华图2015省考宁夏省公务员考试用书专用教材巅峰冲刺最后10套试卷(附1280元名师精品课程+520元密训班+99元网校代金券)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走向美国 聂震 著 中央编译出版社【正版书】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 9787517800781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 青春之歌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 你是你吃出来的1+2共2册 夏萌医学科普图书 吃对少生病 健康营养饮食指南 破解食疗密码常见病预防和治疗医路向前家庭防护 正版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 全新正版图书 金融学综合习题精编 科兴教育 中国石化出版社 9787511457516 点亮音像专营店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 我的父亲梅兰芳 梅绍武 著 文化艺术出版社【正版】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 网球王子·第27卷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 解密四种血型与12星座 星河达人 编著 中国铁道出版社,【正版】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 小鸟3号动画故事书(宝贝乔登)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 弗兰肯斯坦(译文经典) “科幻小说之母”玛丽·雪莱先锋之作 h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 9787302329916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书籍真实打分
故事情节:4分
人物塑造:3分
主题深度:7分
文字风格:7分
语言运用:6分
文笔流畅:7分
思想传递:5分
知识深度:4分
知识广度:5分
实用性:9分
章节划分:7分
结构布局:9分
新颖与独特:7分
情感共鸣:9分
引人入胜:4分
现实相关:6分
沉浸感:6分
事实准确性:9分
文化贡献: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