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故事(插图全译本,注释详尽无障碍阅读。忠实呈现154幅房龙手绘插图,译自美国西蒙与舒斯特出版公司1932年第一版)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地球的故事(插图全译本,注释详尽无障碍阅读。忠实呈现154幅房龙手绘插图,译自美国西蒙与舒斯特出版公司1932年第一版)精美图片

地球的故事(插图全译本,注释详尽无障碍阅读。忠实呈现154幅房龙手绘插图,译自美国西蒙与舒斯特出版公司1932年第一版)电子书下载地址

》地球的故事(插图全译本,注释详尽无障碍阅读。忠实呈现154幅房龙手绘插图,译自美国西蒙与舒斯特出版公司1932年第一版)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地球的故事(插图全译本,注释详尽无障碍阅读。忠实呈现154幅房龙手绘插图,译自美国西蒙与舒斯特出版公司1932年第一版)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201141213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8-10
  • 页数:暂无页数
  • 价格:61.20
  • 纸张:轻型纸
  • 装帧:精装
  • 开本:32开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寄语:

新老版本封面随机发货。人文地理学科普经典,权威插图全译本!忠实呈现154幅房龙手绘插图,译自美国西蒙与舒斯特出版公司1932年*版,2万余字译者详注扫清阅读障碍! 果麦出品


内容简介:

  在房龙撰写的所有著作中,《地球的故事》是拥有广泛读者的一部著作。首版一年间(1932~1933年),在美国始终名列非虚构作品排行榜榜首。它被视为出版史上的一个"奇迹",不只是 "曾经畅销" "几度畅销",而是一本"永远畅销""永不过时"的书。

在这《地球的故事》里,房龙打破了常规地理书的写作方式,不仅简要地介绍了基本的地理知识,还视角独特地从地理的角度讲述了各国的历史演变,分析了地理对国家的历史演变、人群性格的形成所产生的影响。生动地演绎了"人文地理"这一概念。


书籍目录:

  Chapter 01 与我们生活在同一个世界的居民

  Chapter 02  "地理"的定义及在本书中的应用

  Chapter 03  我们的星球:习性、风俗和习惯

  Chapter 04  地图,一个基于极大极迷人课题的极简略概要, 以及对于人类如何渐渐学会在这颗星球上寻路的些许观察

  Chapter 05  季节及其由来

  Chapter 06  这颗星球上散落的小块陆地, 以及为什么有的被称为"洲"而有的却没有

  Chapter 07  有关欧洲的发现,以及生活在世界这个角落的人们

  Chapter 08  希腊:连接古老亚洲与新兴欧洲的地中海东部岬角

  Chapter 09  意大利:海陆皆宜、因势可变的地理强国

  Chapter 10  西班牙:非洲与欧洲碰撞的地方

  Chapter 11  法国:要什么有什么的国家

  Chapter 12 ?比利时: 纸上建立起的国家,万物富足,只缺内在和谐

  Chapter 13 卢森堡:历史的珍玩

  Chapter 14  瑞士:高山与名校之国,汇聚了说四种语言的人们

  Chapter 15  德国:姗姗来迟的国家

  Chapter 16  奥地利:除非消亡便无人赏识的国家

  Chapter 17  丹麦:扬长避短、以小胜大的典范

  Chapter 18  冰岛:北冰洋上有趣的政治实验室

  Chapter 19  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被瑞典和挪威王国瓜分的土地

  Chapter 20  荷兰:北海海岸沼泽上建立起的王国

  Chapter 21  英国:承载四分之一人类幸福的荷兰海岸近岸岛屿

  Chapter 22  俄罗斯:脚踏欧亚两洲,尽得地利庇护的国家

  Chapter 23  波兰:苦为走廊的国家,如今有了自己的走廊

  Chapter 24  捷克斯洛伐克:《凡尔赛和约》的产物

  Chapter 25  南斯拉夫:又一个《凡尔赛和约》的产物

  Chapter 26  保加利亚:巴尔干半岛健全的国家, 喜爱蝴蝶标本的国王在世界大战中站错队而吞下苦果

  Chapter 27  罗马尼亚:拥有石油和王室的国家

  Chapter 28  匈牙利:或曰,残存的王国

  Chapter 29  芬兰:以勤劳智慧战胜恶劣环境的又一范例

  Chapter 30  发现亚洲

  Chapter 31  亚洲对世界意味着什么

  Chapter 32  中亚高地

  Chapter 33  西亚大高原

  Chapter 34  阿拉伯半岛:何时属于亚洲,何时不属于

  Chapter 35  印度:人与自然都丰产的地方

  Chapter 36  缅甸、暹罗、安南和马六甲:共处又一个南亚大半岛

  Chapter 37  中国:东亚的伟大半岛

  Chapter 38  朝鲜与蒙古

  Chapter 39  日本帝国

  Chapter 40  菲律宾:很久之前的墨西哥辖区

  Chapter 41  荷属东印度群岛: 卷动飓风的蝴蝶

  Chapter 42  澳大利亚:大自然的继子

  Chapter 43  新西兰

  Chapter 44  太平洋诸岛:不耕不织,生活一样好

  Chapter 45  非洲:矛盾与反差的大陆

  Chapter 46  美洲:幸运的土地

  Chapter 47 新的世界

  附 一些数字(A FEW FACTS)


作者介绍:

  亨德里克 · 威廉 · 房龙

  Hendrik Willem van Loon(1882-1944)

  荷裔美国人,学者、作家。青年时期先后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和德国慕尼黑大学学习,获得博士学位。1921年写出《人类的故事》,一举成名。他在历史、文化、科学等方面都有著作,是伟大的文化普及者。 他的主要作品有《地球的故事》《宽容》《圣经的故事》《人类的故事》等。

  译者简介:

  杨 蔚

  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

  自由撰稿人、译者。

  热爱旅行,"孤独星球(Lonely Planet)"特邀作者及译者。

  已出版译作:

  《自卑与超越》《太阳照常升起》《乞力马扎罗的雪》

  《夜色温柔》《那些忧伤的年轻人》等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Chapter 01 与我们生活在同一个世界的居民

  这听来不可思议,却是真的。如果我们这个世界上的每个人都身高6英尺、体宽1.5英尺、厚1英尺(这比大多数普通人的个头还大一点), 那么,整个人类都可以被塞进一个长宽高均为半英里的盒子里。我说了,这听来不可思议,可你若是不信,不妨自己算算,就会发现这是真的。

  如果我们把这个盒子运到亚利桑那的大峡谷,小心地架在矮石墙上--那是为了避免人们摔断脖子而建的,谁叫这曾见证过不朽天地之力的寂静峡谷着实美得太惊人,难免叫人忘形。然后,唤过一条"腊肠",达克斯猎犬,让它(这小东西非常聪明,而且特别乐于助人)用它柔软的棕色鼻子在这并不精妙的结构上轻轻一推,接下来便是哐啷作响的时刻,箱子一路滚下去,木板被石头、灌木和树干敲松,随后,一阵低沉甚至轻柔的嘭--嘭--啪--响过,箱子角刮过科罗拉多河的河岸,骤然绽开一朵水花。

  寂静,湮灭!

  尸柩箱里的人类沙丁鱼很快就会被遗忘。

  大峡谷依旧搏击风雨、阳光与空气,一如它自诞生之初以来的那样。

  世界延续着它既往的轨迹,奔向未知的天堂。

  遥远或邻近星球上的天文学家根本不会注意到有任何不寻常。

  一个世纪后,某个荒草横生的小小坟头或许会标记出人类的葬身处。

  到此为止了。

  可以想象,有读者会不太喜欢这个故事,看到他们为之骄傲的物种身份消失得如此无声无息,大概会感觉很不舒服。

  不过,看待这个问题还有另一个角度,一个能够将我们数量上的微不足道和躯体的孱弱无助转化为真正的骄傲与深远意义的角度。我们本来如此,只是一小群柔弱且毫无防备的哺乳动物。

  从诞生的那天黎明开始,我们就被无数生物包围着,面对生存的艰难,它们的准备远比我们充分得多。其中有的足有100英尺长,重量比得上一个小型火车头;有的拥有锋利如圆锯的利齿。许多生物都如同中世纪骑士一般整天披着铠甲。还有的,凭人类的肉眼根本就看不见,却拥有可怕的繁殖速度,要不是有天敌以同样的速度消灭它们的话,要不了一年, 整个地球就都被它们占领了。然而,人类却只能在适宜的环境下生存,不得不在高山深海间小小的几片陆地上寻找安身处,要知道,我们的这些同路人可不会顾忌高山太高,深海太深。显然,它们天生就不受周遭自然环境局限。

  当我们听到专业人士说,有好些种类的昆虫能够欢快地在石油里扑腾 (我们很难想象以这种物质为日常主食),另一些则可以在急剧变化的温度下存活(这样的温差足以在几分钟内就把我们全都杀死),当我们极度沮丧地发现,那些永远在我们的书架里跑来跑去,似乎非常钟爱文学的棕色小甲虫,即便少了两条腿、三条腿甚至四条腿也照样过日子,而我们自己哪怕只是脚指头被扎一下就几乎残废,在那些时刻,我们或许才意识到,从次出现在这个旋转的、迷失在冷漠宇宙黑暗外围不知名处的小岩石上时,我们就被迫在怎样的环境下求存,就面对着怎样的竞争对手。

  多可笑啊,我们必须和那些身披坚甲的同行者生存在同一片天空下,它们只是站在一旁,看着这大自然的粉红色小丑努力笨拙地尝试用后腿行走,力求不借助树枝或藤杖,还为此得意扬扬!

  可是,那些曾经统治过差不多两亿平方英里陆地与海洋(更别提广袤无垠的天空)的骄傲霸主们,那些以残暴强力与狡黠诡计获取至高权力的高高在上者们,如今又怎样了呢?

  它们大部分都已消失,再也见不到了。出现的可能,就是蒙我们慷慨,在自然史博物馆里诸如"A展区"或"B展区"之类的地方有小小一块容身之地。其他动物则不得不接受驯养,为我们服务,拿出它们的兽皮、蛋、奶和两肋的肉来讨好我们,要不就是在我们稍稍感觉吃力时奋力拉纤负重,所求的,只是延续生命,好在当今的生物圈中守住一席之地。更多动物迁往了荒山野岭,我们允许它们在那里觅食吃草、繁衍生息,因为到目前为止,我们还不觉得那些地方值得花工夫去清理扫荡再据为己有。

  简单说来就是,只用了两千个世纪的时间(对比永恒,也不过一瞬而已),人类这个物种就牢牢奠定了自己统治者的地位,占有每一寸土地,如今更是理直气壮地致力于将天空和海洋纳入版图。这一切,不好意思,只是由区区几亿生命完成的。别忘了,在芸芸众生中,除了天赋的神圣智慧,他们并不具备任何先天优势。

  就连这也是夸大了的。更高级的天赋智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只限于极少数男人和女人所有。他们因此成为团队的掌控者。至于其他人,无论有多厌恶这个事实,也只得跟从。于是,一支古怪的、磕磕绊绊的队伍出现了,毕竟,无论人们多么努力,每一个真正的先锋身后总拖着上万个掉队者。

  前进的道路终会将我们引向何处,我们无从知晓。不过,从近四千年的成绩看来,我们未来的成就应当是不可限量的--除非我们被深 藏的残忍怪诞本性蛊惑,偏离正常的发展轨道,用甚至不敢加诸牛羊猪狗乃至草木的方式来对待自己的同类。

  地球和它丰饶的物产都摆在了人类面前,予取予求。至于暂时还没有掌控的地方,人类会用优越的大脑、深谋远虑的能力以及枪炮去夺取。

  我们这个家园是美好的。它给予我们充足的食物。它有大量的岩石、土壤和森林,为所有人提供远不止于温饱的庇护。牧场上温顺的绵羊,蓝花烂漫、绵延起伏的亚麻地,别忘了,还有中国的桑树上那勤劳的小蚕,它们全都在努力帮助我们的躯体抵挡冬季的严寒和夏日的酷热。我们这个家园是美好的。它创造了如此多的好东西,足够让每一个男人、女人和孩子都拥有自己的一份,只要求人们为了未来付出一点点努力。

  但自然有它自己的法则。这些法则很公平,不可抗拒,也没有法庭可以上诉。

  自然会慷慨地给予,相应地,它也要求我们研究它的戒律,遵从它的训示。

  在只能供养50头奶牛的草地上放牧100头就意味着灾难。稍有头脑的农夫都清楚这一点。应当生活10万人的地方挤上100万人,随之而来的便是拥挤、贫困和额外的苦难。这一事实显然已经被引领我们命运的人忽视了。

  然而,在我们一再犯下的若干错误中,这还不是严重的。我们还在以另一种方式冒犯慷慨养育我们的母亲。人类是会残害同类的生物。狗不吃狗,老虎不吃老虎,是的,就连恶心的鬣狗都能与同类相安无事。可是人不同,人憎恨人,屠杀人,眼下这个世界,每个国家考虑的要务都是如何防备来自周遭各国的杀戮。

  维护同种族成员之间的和平和友好,这是创世法则的要则。对此 的公然违背将我们带到了一个危险的临界点上,只要再往前一步,整个人类就面临物种灭绝的风险。因为我们的敌人永远警醒。面对眼前的大千世界,如果智人(一个玩世不恭的科学家为我们这个物种起了个纯属自我粉饰的名字,以此表示人类的智力比世上其他动物都更加优越)不能或不愿承担起主人的职责,那么,还有数以千计的候补者正虎视眈眈,通常情况下,即便猫、狗、大象或更加有组织的昆虫所统治的世界(它们会怎样看待这样的机会啊)也总比一个本末倒置、尊崇战舰和枪炮的星球强吧。

  这丑陋可耻的情形出路在哪里?终答案会是什么?

  这本小书无意臧否是非、指点江山,只希望能寻找到那个的出口,逃离这悲惨无望的死路--我们早已迷失在这条路上,当年我们的祖先误入其中,实属愚昧无知。

  寻找真正的救赎之道需要时间,需要经过成百上千年漫长而痛苦的学习。但这条路会帮助我们意识到:我们都是同一颗星球上彼此相伴的同路人。无论好坏,这都是人类共同的家园,我们别无他处可以安身,宇宙茫茫,我们刚巧出生在这里,并且永远不可能离开。一旦明白这样一个真理,认识并记住了它,我们就会知道,人类理应同舟共济,就像同在开往不明目的地的火车或轮船上一样,我们得迈出重要的步,行动起来,解决将我们带入种种困境的万恶之源。

  

  我们是同一星球上彼此的同路人,每个个体的福祉与苦难都意味着我们共同的福祉与苦难!

  你们可以说我是空想家,也可以叫我笨蛋,可以说我白日做梦,招呼警察或救护车把我送到某个地方,让我再也无法发表如此不受欢迎的异端邪说。但请记住我说过的话,如果有一天,人类被要求打包好自己的小玩意儿,把幸福的钥匙交给更值得信赖的继任者,到那时,再想想吧。

  生存的希望只在于一句话:

  我们都是同一星球上的同路人,刚巧生活在这个世界里,对于它的幸福安康,我们肩负着相同的责任。



原文赏析:

机缘凑巧,当时日本名义上的国家首脑天皇恰好是一个智慧超群、能力过人的青年才俊。他说服幕府将军主动辞职,从而把国家的统治权重新掌握到自己的手中。他接受了劝谏,承认继续闭关锁国自我孤立就意味着慢性自杀。所以,他真诚地欢迎一切外国人的到来,就像当年真诚地驱逐他们一样。他就是明治天皇,这就是他所开创的明治维新时代,他把日本从一个16世纪的封建国家变成了一个现代化工业国家。

这样一种大规模的感情上的巨变是否是人民欢迎的好事呢?倘若有人这样发问,那纯粹是明知故问。工厂、强大的陆军、强大的海军、煤矿和钢铁厂是否可以造福于人?我不知道。有人说是,有人说不。这总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不同的个人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十年前,俄国人培育他们的灵魂,爱护他们的圣徒。而今天,他们把圣徒扔进厨房的火炉里烧掉,灵魂也心满意足地呆在发动机的排气管里。

我个人的看法是,这样的发展是绝对无法避免的。这些发展本身既不是绝对正确的,也不是绝对错误的,而是必要的,是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我们正是希望通过发展,使自己不再有饥馑之虞和经济不稳定之忧。在这一变革中,机器一身兼二职——既当爹又当妈,同时也毁掉了许多美丽和令人愉悦的东西,这是谁都不敢否认的。在游客眼里,北斋和歌麿笔下的日本当然比日本标准的汽油场和东京的煤气厂要有趣得多,这肯定是确凿无疑的。然而,北斋和歌麿早已作古仙逝,而东京的家庭主妇更愿意用煤气做饭,而不是用慢吞吞的木炭火,这就是答案。


“中国和日本就像两条船上的人,中国年迈体虚,有很多食物,日本年轻力壮,但没有食物。”


After a long and patient study of the document you will slowly begin to recognize what was in the mind of the Roman geographers.But you will also recognize that we have made enormous progress since the days when this spaghetti-shaped "world" was the last word in travel literature for a Roman general bound for England or the Black Sea.


即使这样,我还是有些夸大其词。事实上,以最高贵的形式出现的神授理智和为自己利益着想的能力也只是一小撮人类成员的特权,其他人并不被允许具有这种权力。于是,这一小撮人理所当然地成了其他人的主子。那些被领导者不论对这一现状如何不满,也只能屈从。

    人类的进步就这样变成了一个奇怪而踯躅的进程。不管人们是多么地努力斗争,在成千上万的芸芸众生中只能出现一位真正的先锋。

    谁也无法预料,人类前进的步伐会将自己引向何方。虽然我们从始祖那里继承下来的野蛮使人与人之间的杀戮比人类对动物或者树木还要残暴(这种野蛮行径使人类文明的进程偏离了正常的轨道),但是,在过去4000年文明之光的引导下,我们还是能够在未来创造出更多的辉煌。

寻找真正自救的出路需要假以时日,需要上百年的时问,需要循序渐进、痛苦而缓慢的教育过程。人类将由此觉悟到:大家都是这同一星球上的同路人,是旅伴,是邻居,更是朋友。当我们发现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共同的家园,舍此而外,别无栖身之所时,我们就会像火车或者轮船上的旅客,学会彼此尊重。

人类是现存物种中唯一敌视同类的动物。狗不会吃狗,老虎不会吃老虎,甚至最凶残的鬣狗也能够和他们的同类和平共处,可是人却仇恨人,人却杀人。

大自然的首要法则就是同类之间的和平共处,友善对待。人类对此公然对抗,使我们不得不担忧,我们有可能面临种族灭绝的厄运,因为我们生存竞争中的敌人在时刻觊觎着时机。如果人类不愿意或不能够继续作这个世界的主宰,那么,将有成千上万的候选者等待推翻人类,登上统治世界的宝座---一个由猫 狗或大象或其他什么高级动物统治的星球总比被战舰和重炮层层密布的星球更有价值。

叫我梦想家吧,叫我幻想家吧,或者干脆叫我白痴,你可以请警察把我抓走,或者叫一辆救护车将我送进疯人院,使我不再传播这不受欢迎的异端邪说。但是,请记住我的话。人类将被迫收起他们发动战争的玩意儿,将幸福的钥匙交给更有...


……古代雅典人宣称,他们敏捷的思想和锐利的远见,就是得益于他们所呼吸到的令人心旷神怡的空气。……

……造就雅典人的不完全是气候,因为这个因素至今还存在。


……,所有原始的商路都是奢侈的通道。居住在世界不同地方的不同种族之间所发生的所有早期竞争,都是奢侈的竞争。

从有历史的时候起,是奢侈,而不是需要,成为探险与进步的真正倡导者。


其它内容:

编辑推荐

◆译自美国西蒙与舒斯特出版公司1932年版,即这本书初次问世的版本。

◆忠实呈现154幅房龙手绘插图,图文并茂,印刷精良。

◆2万余字译者详注,无障碍阅读。

◆精装典藏本,内文采用环保轻型纸,45度白保护视力。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7分

  • 人物塑造:5分

  • 主题深度:6分

  • 文字风格:5分

  • 语言运用:4分

  • 文笔流畅:7分

  • 思想传递:5分

  • 知识深度:7分

  • 知识广度:6分

  • 实用性:9分

  • 章节划分:5分

  • 结构布局:8分

  • 新颖与独特:8分

  • 情感共鸣:4分

  • 引人入胜:6分

  • 现实相关:5分

  • 沉浸感:5分

  • 事实准确性:5分

  • 文化贡献:8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4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3分

  • 网站更新速度:4分

  • 使用便利性:9分

  • 书籍清晰度:9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3分

  • 是否包含广告:3分

  • 加载速度:6分

  • 安全性:9分

  • 稳定性:6分

  • 搜索功能:7分

  • 下载便捷性:8分


下载点评

  • 书籍多(298+)
  • 强烈推荐(520+)
  • mobi(470+)
  • 已买(621+)
  • 一般般(500+)
  • 实惠(214+)
  • epub(248+)

下载评价

  • 网友 濮***彤:

    好棒啊!图书很全

  • 网友 索***宸:

    书的质量很好。资源多

  • 网友 汪***豪:

    太棒了,我想要azw3的都有呀!!!

  • 网友 詹***萍:

    好评的,这是自己一直选择的下载书的网站

  • 网友 邱***洋:

    不错,支持的格式很多

  • 网友 温***欣:

    可以可以可以

  • 网友 车***波:

    很好,下载出来的内容没有乱码。

  • 网友 蓬***之:

    好棒good

  • 网友 曹***雯:

    为什么许多书都找不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