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记忆:中国近代意识的形塑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年代记忆:中国近代意识的形塑精美图片
》年代记忆:中国近代意识的形塑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年代记忆:中国近代意识的形塑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300319261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3-07
  • 页数:暂无页数
  • 价格:71.70
  • 纸张:胶版纸
  • 装帧:平装-胶订
  • 开本:128开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内容简介:

从甲午战争开始,中国人对自己的“近代”有着不堪回首的记忆,“落后”“屈辱”“挨打”等受损者心态占据了意识形态的主线。在这种弱者感受的氛围中,社会达尔文主义、民族主义、种族主义等丛林法则思想应运而生。适时地反省中国人的“近代”,翻检我们的“近代记忆”,“重写近代史”,已经是21世纪多元文化环境中全球华人的共同使命。

中国人的近代从何时开始?戊戌变法因何失败?“华洋分居”格局如何被打破?上海是否真是个“殖民地”并失去主权?它又是怎样成为中国的金融中心的?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固然曲折,但我们的近代记忆中却也不乏来自民间的精彩、荣耀和辉煌。

本书以时间为线,选择重要年份入手,解析对中国近代历史走向有深远影响的事件,以此串起一部中国近代史。作者试图打通清末民初,从“中国现代性”的全新视角讲述中国近代史,把中国近代史从王朝统治史以及没落士大夫、“军绅”官员和激进民族主义者的叙述视角中拯救出来,还原一部民众的历史。


书籍目录:

1793:大清帝国城市印象

1817:马礼逊“看中国”

1835:明清“西学”的延续性——以《几何原本》为例

1842:《南京条约》的祭奠

1853:从“种族隔离”到“华洋杂居”

1862:“京师同文馆”的困厄

1864:湘、淮的崛起与大清的板结

1867:王韬与“天下一道”论

1868:“启蒙”的发端——林乐知与《万国公报》

1896:李鸿章的挫败

1897:经世学的近代转向

1898:“变法”何以夭折

1900:躁动的南方

1903:语言民族主义or文化世界主义

1905:科举制的幻灭

1912:函夏考文苑——民初的学术理想

1914:不作不死的孔教

1916:金融中心的故事

1927:上海市民自治运动的终结

附录一:关于中国的“早期近代性”

附录二:重新书写近代史——序李天纲《年代记忆》郑培凯

后记一

后记二


作者介绍:

李天纲,1957年生于上海,现任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宗教学系教授。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中国思想文化史专业,获学士、硕士、博士学位。主要从事中国基督教、中国宗教以及上海文化研究。著有《金泽:江南民间祭祀探源》( 2017)、《南京路:东方全球主义的诞生》 (2009)、《跨文化的诠释:经学与神学的相遇》(2007)、 《人文上海》(2004)、《文化上海》(1998) 、《中国礼仪之争:历史、文献和意义》(1998)等,编有《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马相伯卷》(2014)、《徐光启全集》(2011)、《万国公报文选》(1998)等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中国近代史的研究,因为距离人物与事件尚未久远,经常掺入研究者的主观好恶,再加上20世纪中国的革命冲突与党派斗争激烈,难以跳出意识形态的影响与牵制,学术讨论很容易就成了声嘶力竭的历史评价与批判,出现历史人物脸谱化、历史事件概念化的现象,偏离了追求历史真相复杂性的探索。实际上人有复杂的多面性,历史事件的发生与进程有其人际关系的纠葛与偶发性的判断和抉择。

李天纲教授这本《年代记忆》,通过具体的时间段落与人物行迹,以细腻的笔触展示近代史事的细节,思考历史人物在当时的处境与言行,抽丝剥茧一般,呈现当事人如何面对事件,如何囿于传统认知的历史局限,却要理解世变日亟,做出涉及个人与国家得失的判断与抉择。在探讨过去的历史意义时,此书也没忘记臧否近代史家如何书写历史,如何探讨文化传统与现代化的纠缠,如何评判历史人物的千秋功罪。

《年代记忆》历史跨度百年,从19世纪初到20世纪初,始于鸦片战争前外国来华使团眼中的大清帝国,终于1927年,即国民党利用上海的中心城市地位建立起南京政权。选择从鸦片战争之前的外国来华使团说起,有两个目的:一是,破除把“鸦片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开端的教条;二是,摒弃概念化的“东方主义”看法,认为传教士是基督教至上的“欧洲中心主义者”。这两个目的,都挑战了20世纪下半叶大中华地区近代史的认知框架,改变了历史教学意识形态挂帅的情况,质疑了以下论述方式:西方帝国主义侵华政策明确,旨在化中国为西方的殖民地,而中国现代化的过程就是一连串的反抗斗争,最后取得反殖抗暴的胜利。

其实,以鸦片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开端,以政治事件作为历史演变的焦点与核心,强调的是外来的侵略导致了中国现代化的转型,忽视了明清经济社会与文化思想转变的内在层面。历史的演化与进程,不像小孩堆积木那样可以随意拼叠,因为突发事件就发生断裂性的崩塌,而是像长江大河延绵不断的波涛,有平缓的河段,也有急流险滩,甚至有悬崖瀑布,却都是后浪推动前浪,有历史的连续性,不是突然冒出的无源之水。探讨中国近代史,以鸦片战争为开端,无视16世纪以来早期全球化的世局巨变,忽略葡萄牙海商与耶稣会士东来所产生的东西文化接触,讳谈满人入关压制晚明以来开放性思维的闭锁政策,昧于知识人“自改革”的历史可能性,是难以解说中华帝国的衰微以至于崩溃,更不用说中国革命浴火重生的追求了。

《年代记忆》探讨一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史事,提出不同的历史视角,放在全球史多元文化的认知架构中来探究历史事件的意义,让读者有耳目一新之感,使人深思。我们可以举书中论述《南京条约》、戊戌变法这两个例子,以见中国近代史的复杂性,实在不应当硬生生套入单一教条的模式,作为学生背诵应考的天经地义答案。

分析鸦片战争后清廷签订《南京条约》的过程,作者指出,当时中外交涉的经验中,其实有一种双方可以接受而又行之已久的“澳门模式”,但是清廷却颟顸行事,割让了香港:

“澳门模式”的核心是香山县境内的华洋“分治”和市政“自治”,并不是主权“割让”。如果战前了解清楚,谈判得当,清朝政府或许可以仿照澳门的成例,只在省城广州划出一块“租借地”,满足英国侨民的“自治”要求。即使开辟珠江口的某个孤岛为“英国的澳门”,也不必割让。

好在“五口通商”是按照“澳门模式”设置的,留下了后世收回主权的法理基础:

《南京条约》规定的“五处港口”是按照“澳门模式”开埠的,清朝政府保留了城市主权。……

…………

……从权力构成上讲,中国政府在租界里保留的是“物权”(property),外国侨民借去的是“治权”(governance)。在法律上,“物权”当然高于“治权”。

有趣的是,到了1982年中英谈判香港回归问题的时候,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听从香港商界的建议,提出以“治权”换“物权”的想法,让英国继续代替中国来“管治”香港,遭到中国政府断然拒绝。看来英国人与某些华商利益集团,是从鸦片战争时期起,就一贯比清廷明白,知道“澳门模式”的意义,到了20世纪末还想要退而求其次,尽量保有既存的政治经济利益。中国政府到了20世纪末也清楚了“割让”与“租借”的差别,不再像琦善与耆英那样颟顸,无视国家的主权利益,在国际外交上敷衍了事。

更令人感到历史魅影总是阴魂不散的是,中国内地长期动乱与物权不彰,是租界与割让地经济起飞的动力。五口中的上海租界,虽然一开始以贸易通商为主,但很快就因太平天国与小刀会的动乱,涌入了成千上万的华人,以房地产代替了贸易和商业,成为上海城市发展的支柱产业。开埠以来,上海的地价飞涨,十年涨了十倍,华洋杂居也逐渐演变成华洋共治,发展出新型的社会形态。回顾百多年来沿海口岸城市的发展,若以上海与香港为例,从开埠到改革开放,再到香港回归之后,人口不断涌入,似乎方兴未艾,至今仍是房地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我认为一个刊物的成败,决定于作者……作者真是衣食父母,必须对他们必恭必敬。怎样恭敬法呢,第一当然是尽可能稿酬从丰,次之是每次接到来稿,尽快作复,以及多多联系,常常索稿。对于还没有成名的作者来稿,我的取舍是先宽后严,就是如果来稿虽非佳作,但不无可取,看苗头是能写出好作品来的,那就“从宽录用”。


我只知道要对写稿者恭敬殷勤,不管他有名无名,来稿赶快看,能用的马上通知,不能用的立刻退还,对于未成名作者的文章,我采取先宽后严法,就是文章虽不能说很好很好,但若显露着哪怕一二处好的苗头,例如文字好,有巧思,或者作者的生活特殊,就立刻告诉他可以发表,并希望他源源赐稿。但是对于第二篇来稿如不比第一篇出色,我就马上退还,也不再说仍望源源赐稿了。


例如了解一位略有微名和我有过一度交往的戈君,第一个来了解的干部态度傲慢颐指气使地略问一二,不多开口,当我说到戈是抗日志士时,他问我他是为谁抗日的,问得我瞠目结舌,因为我不知道抗日有为张三或李四之别。


外公曾在张作霖的军法初工作,他常常下不了决心执行死刑……外婆说,把人绞死后要踢一脚,让犯人放屁,否则他会活过来的。


世界上没有编辑学校,我在接编《论语》之前,虽在生活周刊社工作过二三年,做的并不是编辑工作,所以对于编辑之道、怎样做好一个编辑,我没有经过学习,有什么心得诀窍?我只知道要对写稿者恭敬殷勤,不管他有名无名,来稿赶快看,能用的马上通知,不能用的立刻退还,对于未成名作者的文章,我采取先宽后严法,就是文章虽不能说很好很好,但若显露着哪怕一二处好的苗头,例如文字好,有巧思,或者作者的生活特殊,就立刻告诉他可以发表,并希望他源源赐稿。但是对于第二篇来稿如不比第一篇出色,我就马上退还,也不再说仍望源源赐稿了。

我这个编辑方针的好处,是可以鼓励有才华者继续写作,不至于初出手就被冷淡,从此无意动笔。


日本文人中通汉文会华语的不少,有一次许多通汉文文人邀宴,我和吉川幸次郎同席,我给他斟酒时,他说了句:“岂有此理!”我带着几分醉意,对他说道:你的意思原在没有劳你斟酒的道理,但是你说的腔调,却有指责我不该的味道。说一国语言的难处,不在文法如何无误,发音怎样正确,而在于腔调口气。同样一句“岂有此理”,可以算是客气话(其实我们说“岂有此理”时往往是指责的意思),也可以意在指对方无理;又如“你再来”这一句,说得婉转是请对方再光降,说得生硬就成了含有“你若再来我就打断你的腿”意思的“你敢再来”了。


其它内容:

暂无其它内容!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3分

  • 人物塑造:3分

  • 主题深度:8分

  • 文字风格:7分

  • 语言运用:3分

  • 文笔流畅:8分

  • 思想传递:4分

  • 知识深度:9分

  • 知识广度:5分

  • 实用性:8分

  • 章节划分:8分

  • 结构布局:3分

  • 新颖与独特:8分

  • 情感共鸣:8分

  • 引人入胜:6分

  • 现实相关:8分

  • 沉浸感:8分

  • 事实准确性:7分

  • 文化贡献:8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4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7分

  • 网站更新速度:5分

  • 使用便利性:6分

  • 书籍清晰度:5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8分

  • 是否包含广告:3分

  • 加载速度:5分

  • 安全性:3分

  • 稳定性:8分

  • 搜索功能:3分

  • 下载便捷性:6分


下载点评

  • 四星好评(532+)
  • 超值(480+)
  • 引人入胜(625+)
  • 还行吧(135+)
  • 一般般(601+)
  • 五星好评(165+)
  • mobi(116+)
  • 体验好(425+)

下载评价

  • 网友 国***芳:

    五星好评

  • 网友 曹***雯:

    为什么许多书都找不到?

  • 网友 郗***兰:

    网站体验不错

  • 网友 蓬***之:

    好棒good

  • 网友 邱***洋:

    不错,支持的格式很多

  • 网友 戈***玉:

    特别棒

  • 网友 汪***豪:

    太棒了,我想要azw3的都有呀!!!

  • 网友 宫***凡:

    一般般,只能说收费的比免费的强不少。

  • 网友 丁***菱: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 网友 扈***洁:

    还不错啊,挺好

  • 网友 瞿***香:

    非常好就是加载有点儿慢。

  • 网友 屠***好:

    还行吧。

  • 网友 敖***菡:

    是个好网站,很便捷


随机推荐